草原走出“国赛”技能之星
3年前独自背着行囊从青海跋涉2500多公里到天津求学时,藏族小伙子拉周加怎么也没想到,返乡这天,专程赶来迎接他的上百位乡亲挤满了村口的小路。
  3年前独自背着行囊从青海跋涉2500多公里到天津求学时,藏族小伙子拉周加怎么也没想到,返乡这天,专程赶来迎接他的上百位乡亲挤满了村口的小路。
 
  因为儿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国赛”)获得二等奖被保送本科,拉周加的父母被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请到天津参加了毕业典礼。这是这对来自高原的牧民夫妇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整个村子的喜事——拉周加成了这个偏远的小村里第一个在全国获奖的年轻人,这让全村人兴奋了好些日子。
 
  名叫贡麻的小村是拉周加生长的地方,位于青海东南部的藏族聚居区,世代以放牧为生。与天谋食的生产方式世代相传,食不果腹也是生活的常态。直到2015年村里才刚刚通了电,至今没有网络。村子周边没有学校,孩子们要走出几十公里路才能上小学,而距离村子最近的高中也在170公里之外。
 
  和其他村民一样,直到20岁,拉周加依旧不怎么会说汉语,也没走出过高原。正常情况下,他也许会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接过父辈手里长长的牧鞭,重复“放羊、娶媳妇、生娃”的古老循环方式。改变这一切的,是他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
 
  高中毕业那年,一位天津的老师来到拉周加就读的中学。原本以为职业教育就是学一门手艺的他,第一次听说了“三维建模”“智能控制”“数字编程”……老师说,中国的大飞机、大火箭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制造,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拉周加第一次感觉到,读书不仅可以让家人摆脱世代的贫困,“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点事情”。
 
  拉周加决定去天津读书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实训中心教研室主任张礼很快就发现,这个普通话说得不太好的拉周加,是个非常有韧性的孩子。他会有些不好意思地请求老师“能不能讲慢一点”,以便把老师上课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子上;实训的时候,他使用过的每一件工具,都用布擦拭得干干净净再摆放整齐。
 
  2015年,拉周加参加了“国赛”的选拔。正是那一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开始出现在课堂上、赛场中。与此同时,随着8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的热播,争当“大工匠”的激情也在很多职业学校学生的心中迸发出来。也是通过这个节目,藏族小伙子拉周加才开始理解“匠”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就是怀着虔诚之心把每一件作品都做得很精致、无误差,趋近于完美吧”。
 
  获得天津市“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比赛第一名后,拉周加顺利进入“国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技能好手同场比拼。“大赛紧跟产业发展,难度一年比一年大。”张礼说,以前的比赛只要考察知识点,现在已经扩展到知识面,“希望通过短期集训速成已经不可能,我们选拔的都是基础扎实、肯吃苦、能变通、扩展性强的学生”。
 
  这项比赛实际涉及三维数据采集、三维建模、产品创新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等多个环节。仅仅为了提高一个百分点的扫描精度,拉周加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常常直到眼睛看花了才不得不休息。为了能让产品的手感更光滑,拉周加会不停地尝试多种不同的工艺,不知疲倦。
 
  凭着精湛的技术夺得大赛奖牌,并保送就读本科的拉周加,如今感觉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多可能性。像干涸已久的土地渴望雨露一样,他希望能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充实自己,将来能在天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让父母也享享福”。
 
  每年寒假,拉周加会回到村里给孩子们讲课。不喜欢说教,也不做文化课补习,他的课就是“带着孩子们玩”。他把电机固定在自制的飞机上,虽然热爱着自己的专业,但拉周加很少讲专业,他带着孩子们一边做、一边学,他也成了村里孩子们最喜欢的小老师。
 
  这次回家,站在夹道迎接拉周加的队伍最前面的,是贡麻村的老村长,他清楚,“读书无用”的思想长久以来禁锢着这个偏僻的小村,希望孩子们能像拉周加一样,走出草原,到大城市看一看,“知识和技术,才能改变命运!”
 
  拉周加的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飞机试飞那个冬日的情景。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暖阳洒在孩子们身上,一双双渴求的目光追逐着飞机,满是向往和憧憬,“我想把希望也种在家乡更多的孩子心中”。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