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技能大赛”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2014-05-04 10:13:20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天津,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积淀。从早期“工学并举”的教育模式,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半工半读”的试点制度;从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决定在天津共建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到2010年升级为全国唯一一个“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始终彰显着天津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

\
\
 
  进入2014年,一个接一个关于职业教育的喜讯传来。先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职业教育定位在“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地位;接下来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之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传出了“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的设想……这一切似乎传递着一个信号: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全国职业大赛永久落户天津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天津,职业教育有着深厚的积淀。从早期“工学并举”的教育模式,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半工半读”的试点制度;从2005年8月,教育部与天津市政府决定在天津共建首个“国家职教改革试验区”,到2010年升级为全国唯一一个“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始终彰显着天津职业教育的独特魅力。
 
  说起天津职业教育的亮点,首先要提的是从2008年起,国家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国家的相关部委办共同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大赛”)永久落户天津,每年举办一次,这已成为我国职教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正是这棵日益繁茂的梧桐树,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金凤凰。据了解,大赛的规模从2008年的大赛主办单位11个部委办,赛项22项,累计4000多名学生直接参加比赛,发展到2013年的31个主办单位、100个赛项,决赛选手近万人次、遍布32个省市,不仅圆了广大师生“人生出彩”的职业梦想,并且实现了技能赛项标准、教学装备和教学资源的国际化,有效支撑了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赛场上,10台超音速战斗机“歼6”的发动机依次列队,考验选手的发动机拆卸与安装技能。发动机长约两米,直径1米,浑身布满细管,为大赛增添了“高精尖”元素。
 
  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物流实训大楼,体验者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现代化的物流设备。体验活动将入库储存、分拣、出库、配送等一个个专业物流作业流程融入到有趣的小游戏中,并设置了答题、抽奖环节。
 
  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流比赛现场,新加坡的两名学生,与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学生、教师一起进行了自动化工程创新方面的比拼与交流。
 
  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来自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20多名留学生,同本市数百名学生一起参观了校园内的太阳能发电站,乘坐了新能源电动汽车,亲自动手操作了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并制作了新能源产品留作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创新示范区的标志性成果,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于2011年落成使用,每年都会从这里走出数万“金蓝领”。这里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窗口,成为集职业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技能大赛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职业教育基地。
 
  校企联姻 就业跳板
 
  调查显示,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约3100万,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近千万,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人群的就业。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既像校企比武“招亲”的大舞台,又像各路英豪展示技艺的比武场,参赛选手摩拳擦掌,拿出最佳状态,把大赛当作就业的有力踏板,让自己跳上更高、更好的平台。与此同时,赛场内外都会有很多企业参与大赛,除了捐设备、搭赛场,他们更大的期待是在比赛过程中发现、培养和储备人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张兴会院长说,如今,“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已成为业界共识。对学生而言,在职技大赛获得好成绩,也就等于拿到了市场的许可证,对其就业及发展都有非常实在的意义。
 
  比如,张森林、周晓雷、谷永伟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因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获得一等奖,其中两名学生刚出赛场就被在现场招聘的中交一航局安装公司以6000元的月薪聘为“电气施工调试员”。用人单位看中的正是参赛选手综合素养好,技能过硬、学习能力强,对自己定位准确而且踏实肯干。
 
  北京一企业的负责人罗先生就曾表示,“现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要求与我们产业企业的衔接越来越紧密,选手们只要在大赛中过关,到企业就能无缝上岗,所以我们很乐意到大赛现场选将,这也节省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不少企业还将招聘公告直接贴在了赛场门口。
 
  此外,比赛中获得名次的选手,还有机会被保送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行本科教育,很多学生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到母校教学。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车间里,会看到一些年轻的面孔,他们既是青年老师,又是学生的师哥师姐。
 
  时任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的吕景泉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家对大赛越来重视,企业对获得好成绩的选手之需求非常迫切。大赛现场设有招聘榜,近几年来获奖选手的就业率达到99.33%,高职组获奖选手的招聘月薪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同时,各院校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优势,立足企业需求,为滨海新区企业输送大批紧缺高端技能人才。
 
  大赛成教学改革的指挥棒
 
  “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理念一直在指挥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进行专业与区域产业对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等方面,为职业教育的改革起着引领作用。
 
  学生的赛前训练及竞赛过程,一切按照企业操作规范进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行业企业通用的标准。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校际之间的比赛,更是在企业的真枪实战中操练。不得不说,一年一度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远远超越教育自身的范畴,不仅让学生更真实的接触实际操作,还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和高度关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张兴会院长说:“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学知识、练技能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有力推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
 
  大赛成了产业转型的风向标,每年大赛的赛项设置都会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产业热点,及时反映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不少学校通过赛项的设置来感知产业需求,赛后经过部署研究,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转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在2013年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有22个。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装备普遍存在着真实性或仿真性不强,通用性和先进性不高的问题,这制约了高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使教师专业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及课程改革无用武之地。”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戴裕崴院长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利用举办大赛的契机,可以同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让学生、老师依据工业现场情境,在高仿真教学环境下,测量日常教学的成果是否达标。去年全国模具大赛时,大连机床为我们免费提供数控机床13台,赛后,大连机床集团利用比赛设备将区域技术服务中心设在我院。通过大赛,我们升级了学校的实验实训场所,让大赛的效果也能延续到今后的日常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教育改革的难点是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难点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针对这个情况,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要求每个老师都要设计一门课,并由学校验收。“大赛也为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校希望能将大赛成果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既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也翻新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正是职业技能大赛把企业实践、大赛案例设计到课程当中,以实战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也更贴近企业需求。
 
  大赛,让技能和素质双推进
 
  为了开发师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大赛的路上也会有沟沟坎坎。2011年的全国高职院校的数控技能大赛,课题有所改动,要求选手根据给出的叶轮尺寸,比赛时自己做设计结构。
 
  采访中,天津职业大学带队的秦曼华老师回忆道:“当时别说学生们怵头,就连老师也没用过这样的软件。没办法,为了尽快完成课题,老师只好住到学校的招待所,每天下了课就和学生们讨论方案,有时间还要带着学生去参观生产叶轮的工厂,反复研究实验。就这样,两个月后我们不仅软件学会了,连设计也做好了。很意外,那次拿到了全国第一。”秦老师讲到此处心里有些激动,谈及获奖的学生更是如数家珍。她说:“参加大赛的可能只是那几个学生,但他们已经将正能量传递给了其他同学,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曙光,这才是大赛给我们最好的奖励。”
 
  然而在赛场上,比拼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职业素养的较量。什么是职业素养?戴裕崴说:“有次我到一家德国工厂去考察,工人都下班了,我掀开车间的帘子,发现焊机、焊钳等焊接设备摆放有序,工作台上没有留下的焊点,车间也很干净,和印象中‘地上一层灰、焊渣随处有’的焊接场地完全不一样。”德国制造是质量的象征,这源于德国人职业素养的培养。戴裕崴补充道:“近几年,大赛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比赛完毕,要放好工具、设备;比赛过程中废料分类回收。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节约用料,降低成本等等。”从长远来看,大赛不仅要赛出技能,更要赛出素质,因为职业素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与当前的应试教育重在抓分数相比,我们在大赛上看到了职业教育重在育人的耀眼光辉。对于个体来说,职业教育让人具有生存发展的真本领真技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是支撑一个国家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