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7日晚,第四十二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德国莱比锡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取得了1枚银牌、3枚铜牌和13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其中,美发项目获得银牌,印刷媒体技术、制冷与空调、数控铣项目获得铜牌。中国参加的22个项目中有17个项目获奖。
专家充分肯定中国的技能培训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人才队伍中,技能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我们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参赛选手是青年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社会上很多人对技能人才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很多年轻人不愿走技能成才的道路。这些青年选手获奖再次证明,走技能成才之路也能登上世界的领奖台,也能为国争光。
美发项目冠军、法国选手的教练雷蒙·何力对记者说,中国选手的水平非常高,在比赛结果还没出来时,他就在想,如果有人能击败法国队,那么一定是中国队。他说,中国选手胡已雪学习非常快,他相信未来几年中国一定可以取得该项目的冠军。
国际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对选手的选拔和培训以及充分备战。印刷媒体技术专家组组长帕特里克·克拉里奇对记者说,通过他在比赛中的观察,中国选手王东东的表现非常出色,他比赛非常专心,心理素质也很好。克拉里奇认为,中国对选手的选拔和训练都非常好。中国选手在各个方面准备得都非常充分,中国在这个竞赛领域的进步非常快。
参赛有助提高国内工程质量
参加技能大赛不仅仅是为了得奖牌,同时也是学习国外经验的机会。大赛期间,中国的技术专家与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参加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技能标准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美发项目专家兼教练组组长何先泽对本报记者说,自己在比赛期间一直在观察其他国家选手的技术,做了很多笔记,很多操作方法对他都非常有启发,这些经验可以用在以后的世界大赛上。
获得优胜奖的项目信息网络布线专家组组长、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卢勤认为,中国参加世界级竞赛的经验较少,较早参加过世界技能大赛的亚洲国家实力比较强,他们研究出一套规范的训练方法。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增强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意识,有助于提高中国国内工程质量。
技能选手不担心就业问题
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公儒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的赞助商和设备供应商代表也来到了莱比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就面临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目前我们最缺的就是技术工人。”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技能选手都不担心就业问题。获得制造团队挑战赛优胜奖的周春然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爱动手,经常参加航模比赛。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选择学习数控机床加工专业。“我们的工作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iPhone5手机就是用CNC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周春然自豪地说。获得制冷与空调项目比赛铜牌的冼星文也认为,自己的专业跟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相关,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数控铣项目专家组组长、国际裁判鲁宏勋就是一名走技能成才之路的代表。他从钳工干起,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上世纪80年代,国内数控机床非常少,他通过自学和不断摸索技术,逐渐获得单位和行业的认可。他的很多徒弟成为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过国内冠军,如今他培养的选手也登上了世界的领奖台。
但鲁宏勋也承认,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和“白领”相比,在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技术工人非常抢手,从事职业技能工作也是一条成才之路。
技能成才在国外很普遍。据本报记者了解,德国每年有60%的中学毕业生选择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成为技能人才。学生一方面在企业学习技能,同时还在学校里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这为德国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了基础。德国多年来一直是欧盟青年人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专业技能人才在德国很抢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