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校企合作不再“一头热”
2011-03-08 22:25:28
中新淮安网3月8日电(王金 杭卫东 周洋)2011年春节刚过,当许多城市还在为“用工荒”频频发愁的时分,位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就迎来了4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不仅是淮安富士康,开发区内企业全部实现了动态‘零缺工’。”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毅如是说。
“零缺工”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淮安独特而且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一校企合作难题,以政、校、行(业)、企四方联动机制助力校企合作走向深化,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淮安路径”。
“嵌入”企业发展——高教园“搬进”开发区
去年12月18日,在国家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仪式上,投资5亿美元的台资敏实集团淮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22个项目隆重开工。在此一个月前,总投资10亿美元、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台资国宝空调淮安科技城项目刚刚落户淮安。
目前,淮安已成为江北拥有知名台企最多的区域,“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高地初步形成,而国宝空调淮安科技城项目的落户,则吹响了淮安企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我们已经完全具备承载全球顶尖产业的能力。”周毅对这一轮转型升级充满信心。
“一方面高教园区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管理干部,另一方面开发区则为高教园区提供了政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除了淮安传统的竞争优势外,周毅的信心还来自于淮安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独特体制。2007年,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落户后不久,淮安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将20平方公里的淮安高教园区纳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次。
“3年多来,开发区已投入22亿元用于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工作、学习、生活配套一流的大学城已经呈现。”淮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主任主任冯大勇如今肩挑双职,他的工作重心之一便是当好“红娘”,促成院校与淮安企业之间的“联姻”。在他看来,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更是人才的集聚区,特别对以制造业为特色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人才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内企业发展的水平,而淮安高教园区拥有8万名在校学生和数千名专家教授,把高教园“搬进”开发区这一体制创新之举,无疑可为企业提供雄厚的人力、智力支持。
富士康等在淮企业“零缺工”现象凝聚着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及区内院校的诸多心血。高教园每年都要为开发区企业举行30-40场招聘会,园区内近7成毕业生都成了富士康、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从某种角度说,淮安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视为职业教育“嵌入”企业发展的过程。
2010年4月2日举办的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是淮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的得意之作。来自中西部18个省市、自治区,180余所职业院校负责人齐聚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来自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职教学会、淮安企业界的400余名代表共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思路,谋划职教校企合作新模式。当日,论坛发布了旨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宣言,并现场签署了校校、校企、区校合作协议350多份,政、校、行、企各方均“满载而归”。
也正是在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上,淮安市产学研协会隆重揭牌。“有了这个平台后,院校可以经常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产学研对接,帮助淮安企业以及淮安产业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中阳告诉我们,除了本地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之外,淮安还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研发团队,为当地企业科技攻关和院校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本地化对接”。
从淮安高教园区大投入、大建设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再到名校的研究中心纷纷落户,淮安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之所以能够走得如此之远,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协同发展这一体制创新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有效地沟通了政、校、行、企各方面的关系,进而形成了四方联动机制。”专家认为,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否则校企合作很容易流于“自说自话”、“隔空喊话”,难以形成合力,而淮安独特的体制优势恰好保证了政府引导的有效性,并且达到了院校“嵌入”企业发展的效果。
投身校企合作——企业告别“被合作”
去年9月12日,由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牵头,淮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又在淮安软件园专门建立了人才工作站,使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正在崛起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成功“联姻”。“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可达600-1000万个坐席。”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非常期待通过人才工作站模式,与淮安的院校展开全面合作,共同培养呼叫中心产业人才,把淮安打造成“苏北声谷”。
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的这一期待透露着积极主动的姿态。事实上,不仅是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整个淮安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基本态度都由早些时候的“被合作”转变为热切期盼、主动投身。
初春的中午,阳光舒缓地照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办工厂的墙上。室内,上百名来自淮安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却紧张地忙碌着,站在一台台精密机械前熟练地操作着。这所校办工厂,如今的名字是“富盟电子”,由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安富士康共同投资建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培训1000名左右的学生,学成后既可以到富士康,也可以到其他企业工作。”来自淮安富士康的杨新春课长负责“富盟电子”的培训工作。他告诉我们,“富盟电子”的设备来自富士康,而且都是中高端设备,淮安高教园区乃至外省市的学生在这里培训、实习全部免费——“免费”的概念绝不仅仅意味着不收取费用,淮安富士康还提供原料共学生使用,生产出的却是无法销售的试验品;此外,对“富盟电子”的困难学生、优秀学生,淮安富士康还颁发奖学金。
“我们不仅把培训中心办到了校园里,而且为进入富士康的学生提供了高升专、专升本以及读研究生等在职进修、深造的机会,优秀的学生今后不仅可以升职,而且可以成为工程师,晋升和发展空间非常大。”杨新春透露,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富士康员工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已经成为淮安富士康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随后,我们来到了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偌大的厂区内,邮局、医院、超市、银行、书店、水吧甚至理发店一应俱全,能够容纳452台电脑的大型网吧“数码银狐”、2个可同时容纳近200人的电影厅以及游泳馆、篮球场﹑足球场﹑溜冰场等设施更是吸引了众多富士康员工。“从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到一应俱全的娱乐休闲场所,从充足的健身器材,到贴心的生活服务,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给淮安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IT产业链,更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淮安富士康负责人认为,富士康入驻淮安以来能够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与企业关爱、善待人才是分不开的,与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更是重中之重。
同样落户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同样对校企合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空前的主动。“经过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能力强、上手快,进入企业就能成为骨干。”达方电子行政部经理沈建明期待能与更多的院校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台玻集团总投资逾10亿美元的台玻集团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建成投产后将释放庞大的用工需求。“我们将把校企合作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实现地方与企业、院校、员工的共同发展”。实联化工管理部经理应冠群说,企业已经准备好完备的方案和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化工等各类人才到台玻一展身手。已与西安石油化工学校等中西部职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联化工希望通过职教论坛这一平台与更多外地职校建立联系的同时,加强与淮阴工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合作,培训更多适合企业的“个性化”人才。
职教界人士认为,一些企业排斥校企合作,有的是因为企业不喜欢学校过多干预,担心企业核心技术外泄;有的校企合作,往往因企业不重视、给培训过的学生的待遇太低,学生宁愿违约也不进企业就业,使合作以失败告终。但在淮安富士康、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空前高涨的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对人才的渴求与厚爱,以及面对庞大用工需求时“不荒”更不慌的良好局面。
“以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拼命想办法‘打进去’,企业却对校企合作显得比较冷淡,现在终于告别了‘一头热’的现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安宇感慨中带着兴奋。在他看来,淮安校企合作的成功,应赢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联动发展这一体制创新上,最直观的体现却在于企业告别了“被合作”,开始主动寻求并且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的洪流当中。
迎来多赢局面——校企合作硕果满枝
“在‘校中厂’的基础上,2009年,我们又与淮安富士康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厂中校’合作模式。”在采访中,安宇告诉我们,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进会在富士康设立了教学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将教室搬入企业,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员教师共同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管理、技能训练及专业课程,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淮安,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之间的合作堪称校企合作的典范。近年来,学院校企合作先后经历“订单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与企互融”和“共建产学研协会”等四个主题发展阶段,四个主题循序渐进,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前者为后者积累了经验,后者又促使前者的内容不断深化,使得学院的校企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形式越发多样,主体更加多元,影响更为深远,走出了一条“由点到面,由内及外,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的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不仅与淮安企业,而且与中兴科技、联想集团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102个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谈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成绩单”,安宇如数家珍。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学院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升,创业实践能力显着增强,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次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代表队以娴熟的技能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夺得了一金一铜的佳绩,其中来自信管系的代表队在“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的比赛中,以“方案最好、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操作规范”的佳绩勇夺金牌。
校企合作的成功深刻地体现在淮安各高校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包括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当地企业建立近200个校企联盟,以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博士进百企等活动为载体,为企业培养一百名技术骨干,产生一百个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淮安技师学院等院校举办了““淮钢焦化班”、“万邦香料班”、“富士康”、“华润华晶”等多个定向班;富士康、淮安微软等多家企业更是直接参与到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淮安技师学院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当中,把专业课程与“企业课程”融为一体……
“高教园区内7所高校全部开设了各种‘定向班’、‘厂中校’,专门服务开发区企业的在研课题也已达到80多个。”淮安校企合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企业主动对接院校,院校也主动介入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而学生则从校企合作中收获了技能和岗位,真正迎来了多赢局面,校企合作硕果满枝。
但鲜为人知的是,成功的校企合作背后是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艰苦跋涉的踪迹。如何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让学校的“发动”、政府的“推动”、行业的“拉动”和企业的“互动”形成合力,促进校企合作“磁场”的形成,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相长、利益互惠、发展共赢”的合作宗旨?这成为政、校、行、企各方都在绞尽脑汁思考的重点。
体制为纲,纲举目张。淮安把高教园“搬进”开发区,一举激活了政、校、行、企四方的活力——寻访校企合作的“淮安路径”,政府的引导推动始终无法回避。“今年,我们将围绕校企合作,在招工、人才引进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各投入1000万元奖扶资金。”周毅表示。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从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在推动职教跨区域合作、产学研对接等校企深度合作方面也更加有心气、有魄力。
4月份,第二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即将举行。这一次,不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继续担任承办方,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也从首届的积极参与者摇身变为承办方之一,而作为首届论坛的发起人,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已忙碌起来,为淮安校企合作新的辉煌四下奔波……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相信,淮安独特而且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为淮安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校企合作“淮安模式”也将成为现阶段各地探索解决“用工难”的成功典范。
“零缺工”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淮安独特而且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一校企合作难题,以政、校、行(业)、企四方联动机制助力校企合作走向深化,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淮安路径”。
“嵌入”企业发展——高教园“搬进”开发区
去年12月18日,在国家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仪式上,投资5亿美元的台资敏实集团淮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22个项目隆重开工。在此一个月前,总投资10亿美元、拥有全球领先技术的台资国宝空调淮安科技城项目刚刚落户淮安。
目前,淮安已成为江北拥有知名台企最多的区域,“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高地初步形成,而国宝空调淮安科技城项目的落户,则吹响了淮安企业转型升级的集结号。“我们已经完全具备承载全球顶尖产业的能力。”周毅对这一轮转型升级充满信心。
“一方面高教园区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技术管理干部,另一方面开发区则为高教园区提供了政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除了淮安传统的竞争优势外,周毅的信心还来自于淮安人才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独特体制。2007年,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落户后不久,淮安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将20平方公里的淮安高教园区纳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管理,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次。
“3年多来,开发区已投入22亿元用于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工作、学习、生活配套一流的大学城已经呈现。”淮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主任主任冯大勇如今肩挑双职,他的工作重心之一便是当好“红娘”,促成院校与淮安企业之间的“联姻”。在他看来,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试验区,更是人才的集聚区,特别对以制造业为特色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人才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内企业发展的水平,而淮安高教园区拥有8万名在校学生和数千名专家教授,把高教园“搬进”开发区这一体制创新之举,无疑可为企业提供雄厚的人力、智力支持。
富士康等在淮企业“零缺工”现象凝聚着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及区内院校的诸多心血。高教园每年都要为开发区企业举行30-40场招聘会,园区内近7成毕业生都成了富士康、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从某种角度说,淮安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协同发展的过程也可以视为职业教育“嵌入”企业发展的过程。
2010年4月2日举办的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是淮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的得意之作。来自中西部18个省市、自治区,180余所职业院校负责人齐聚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来自中国开发区协会、中国职教学会、淮安企业界的400余名代表共商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新思路,谋划职教校企合作新模式。当日,论坛发布了旨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宣言,并现场签署了校校、校企、区校合作协议350多份,政、校、行、企各方均“满载而归”。
也正是在首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上,淮安市产学研协会隆重揭牌。“有了这个平台后,院校可以经常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产学研对接,帮助淮安企业以及淮安产业解决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中阳告诉我们,除了本地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之外,淮安还先后引进了中科院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淮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流研发团队,为当地企业科技攻关和院校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本地化对接”。
从淮安高教园区大投入、大建设到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发展,再到名校的研究中心纷纷落户,淮安的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之所以能够走得如此之远,开发区与高教园区协同发展这一体制创新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有效地沟通了政、校、行、企各方面的关系,进而形成了四方联动机制。”专家认为,推动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否则校企合作很容易流于“自说自话”、“隔空喊话”,难以形成合力,而淮安独特的体制优势恰好保证了政府引导的有效性,并且达到了院校“嵌入”企业发展的效果。
投身校企合作——企业告别“被合作”
去年9月12日,由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牵头,淮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又在淮安软件园专门建立了人才工作站,使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正在崛起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成功“联姻”。“中国呼叫中心产业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可达600-1000万个坐席。”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负责人告诉我们,企业非常期待通过人才工作站模式,与淮安的院校展开全面合作,共同培养呼叫中心产业人才,把淮安打造成“苏北声谷”。
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的这一期待透露着积极主动的姿态。事实上,不仅是浙大网新(淮安)科技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乃至整个淮安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基本态度都由早些时候的“被合作”转变为热切期盼、主动投身。
初春的中午,阳光舒缓地照在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办工厂的墙上。室内,上百名来自淮安各个院校的大学生却紧张地忙碌着,站在一台台精密机械前熟练地操作着。这所校办工厂,如今的名字是“富盟电子”,由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淮安富士康共同投资建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培训1000名左右的学生,学成后既可以到富士康,也可以到其他企业工作。”来自淮安富士康的杨新春课长负责“富盟电子”的培训工作。他告诉我们,“富盟电子”的设备来自富士康,而且都是中高端设备,淮安高教园区乃至外省市的学生在这里培训、实习全部免费——“免费”的概念绝不仅仅意味着不收取费用,淮安富士康还提供原料共学生使用,生产出的却是无法销售的试验品;此外,对“富盟电子”的困难学生、优秀学生,淮安富士康还颁发奖学金。
“我们不仅把培训中心办到了校园里,而且为进入富士康的学生提供了高升专、专升本以及读研究生等在职进修、深造的机会,优秀的学生今后不仅可以升职,而且可以成为工程师,晋升和发展空间非常大。”杨新春透露,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富士康员工搭建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已经成为淮安富士康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随后,我们来到了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偌大的厂区内,邮局、医院、超市、银行、书店、水吧甚至理发店一应俱全,能够容纳452台电脑的大型网吧“数码银狐”、2个可同时容纳近200人的电影厅以及游泳馆、篮球场﹑足球场﹑溜冰场等设施更是吸引了众多富士康员工。“从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到一应俱全的娱乐休闲场所,从充足的健身器材,到贴心的生活服务,富士康淮安科技城给淮安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IT产业链,更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淮安富士康负责人认为,富士康入驻淮安以来能够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与企业关爱、善待人才是分不开的,与院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更是重中之重。
同样落户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同样对校企合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空前的主动。“经过校企合作培训的学生能力强、上手快,进入企业就能成为骨干。”达方电子行政部经理沈建明期待能与更多的院校开展长期的校企合作。台玻集团总投资逾10亿美元的台玻集团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建成投产后将释放庞大的用工需求。“我们将把校企合作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实现地方与企业、院校、员工的共同发展”。实联化工管理部经理应冠群说,企业已经准备好完备的方案和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化工等各类人才到台玻一展身手。已与西安石油化工学校等中西部职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联化工希望通过职教论坛这一平台与更多外地职校建立联系的同时,加强与淮阴工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合作,培训更多适合企业的“个性化”人才。
职教界人士认为,一些企业排斥校企合作,有的是因为企业不喜欢学校过多干预,担心企业核心技术外泄;有的校企合作,往往因企业不重视、给培训过的学生的待遇太低,学生宁愿违约也不进企业就业,使合作以失败告终。但在淮安富士康、明基达方电子、台玻等企业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空前高涨的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对人才的渴求与厚爱,以及面对庞大用工需求时“不荒”更不慌的良好局面。
“以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拼命想办法‘打进去’,企业却对校企合作显得比较冷淡,现在终于告别了‘一头热’的现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人安宇感慨中带着兴奋。在他看来,淮安校企合作的成功,应赢在开发区与高教园区联动发展这一体制创新上,最直观的体现却在于企业告别了“被合作”,开始主动寻求并且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的洪流当中。
迎来多赢局面——校企合作硕果满枝
“在‘校中厂’的基础上,2009年,我们又与淮安富士康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厂中校’合作模式。”在采访中,安宇告诉我们,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进会在富士康设立了教学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将教室搬入企业,由企业技术骨干和学员教师共同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管理、技能训练及专业课程,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在淮安,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之间的合作堪称校企合作的典范。近年来,学院校企合作先后经历“订单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校与企互融”和“共建产学研协会”等四个主题发展阶段,四个主题循序渐进,互为呼应,相得益彰,前者为后者积累了经验,后者又促使前者的内容不断深化,使得学院的校企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形式越发多样,主体更加多元,影响更为深远,走出了一条“由点到面,由内及外,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的特色发展之路。
“我们不仅与淮安企业,而且与中兴科技、联想集团等183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102个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谈起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成绩单”,安宇如数家珍。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学院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升,创业实践能力显着增强,就业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次荣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该院代表队以娴熟的技能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夺得了一金一铜的佳绩,其中来自信管系的代表队在“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项目的比赛中,以“方案最好、速度最快、成本最低、操作规范”的佳绩勇夺金牌。
校企合作的成功深刻地体现在淮安各高校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包括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当地企业建立近200个校企联盟,以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博士进百企等活动为载体,为企业培养一百名技术骨干,产生一百个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淮安技师学院等院校举办了““淮钢焦化班”、“万邦香料班”、“富士康”、“华润华晶”等多个定向班;富士康、淮安微软等多家企业更是直接参与到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淮安技师学院等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当中,把专业课程与“企业课程”融为一体……
“高教园区内7所高校全部开设了各种‘定向班’、‘厂中校’,专门服务开发区企业的在研课题也已达到80多个。”淮安校企合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企业主动对接院校,院校也主动介入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而学生则从校企合作中收获了技能和岗位,真正迎来了多赢局面,校企合作硕果满枝。
但鲜为人知的是,成功的校企合作背后是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艰苦跋涉的踪迹。如何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让学校的“发动”、政府的“推动”、行业的“拉动”和企业的“互动”形成合力,促进校企合作“磁场”的形成,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相长、利益互惠、发展共赢”的合作宗旨?这成为政、校、行、企各方都在绞尽脑汁思考的重点。
体制为纲,纲举目张。淮安把高教园“搬进”开发区,一举激活了政、校、行、企四方的活力——寻访校企合作的“淮安路径”,政府的引导推动始终无法回避。“今年,我们将围绕校企合作,在招工、人才引进和产学研成果转化方面各投入1000万元奖扶资金。”周毅表示。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从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在推动职教跨区域合作、产学研对接等校企深度合作方面也更加有心气、有魄力。
4月份,第二届职教区域合作发展(淮安)论坛即将举行。这一次,不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继续担任承办方,富士康淮安科技城也从首届的积极参与者摇身变为承办方之一,而作为首届论坛的发起人,淮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和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已忙碌起来,为淮安校企合作新的辉煌四下奔波……
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相信,淮安独特而且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为淮安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校企合作“淮安模式”也将成为现阶段各地探索解决“用工难”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