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赛“状元”梅东没有觉察,她这个“状元”与当年的高考“状元”在外界的反响上有着多大的区别,用她毕业学校大连机车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张玮的话说,一个是“大张旗鼓”,一个是“只字未提”,“尽管能出很多能工巧匠,但还是没有形成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一边是技工需求的巨大缺口,打造一名“工人”,已经成为普遍性难题。
23岁就成最牛女工
工作3年,23岁的梅东就成了这个行业最牛女工:她不但成为大连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而且成为目前这个行业的最高级别:技师。
2004年,中考失利的梅东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决定进技校学习,最初她选择了数控专业,两年后发现,女孩干这个工作还挺有挑战性的:“有时候需要手工操作,得有劲儿,否则的话干不了。 ”结果,她临时改了专业。
开吊车是从实习才开始的,她认为难度在于练好“视线差”,为了练好这个技术,她不放过任何休息时间,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能表现突出,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比别人吃苦耐劳。
2009年,大连市举办女工吊车比赛,梅东从99名参与决赛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的“状元”。梅东不知道,那一年的高考“状元”宣传的沸沸扬扬,就在无数家长“羡慕嫉妒恨”的时候,1988年出生的小女生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一名最好的技工。
梅东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基本工资现在是2400元,还有五险一金。重要的是我现在在国企,只要努力,我想平台还是很大的。 ”
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薪酬目前基本与大学毕业生接轨,大部分在2000元~3000元,与大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一样,一些人的月工资也很可观,有的达到七八千元。
大多数人是“被技工”
尽管有着成为国企技工的“诱惑”,但仍有人不为所动。
根据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的统计,目前1566名在校生中,50%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为数不多。选择装备制造业作为自己职业的,贫困家庭子女已经成为主力。“市内学生来学习,多是无奈选择。 ”
对此,大连机车技师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张玮比较认同:“目前能上技师学院的,一般都是上不了重点高中,才退而求其次。 ”他说,大连机车技师学院是属于本地学生报考的“大户”,但数量仍在五分之三左右。“动手做”的专业多是这类学校的特点,拿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设立的11个专业分别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吃苦耐劳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张玮认为,因为在生产一线工作,工作环境相对来说会艰苦一些,这是家长和学生不愿意选择的最大原因。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线的工作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此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及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导向也是出现“被技工”的最主要原因。曾经的薪酬水平,社会认同度等,也是技能不被重视的原因。
现状
企业排队来要毕业生
不久前,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校企合作年会暨校企合作举行了签约仪式,在连24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代表参会,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渴望。“每年企业来学校跟我们要人,一张口就是七八十人,有时候还真满足不了。”张玮说。对于来要人的企业,学校也是要挑挑拣拣,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让学生去。目前技工需求非常大,比如电焊、铆工,整体薪酬已经达到4000元左右,但还是招不到人。“我们选择员工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素质好,二是能吃苦。 ”大连九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造船结构部副总经理宋发刚说。现在,焊接和船舶装备方面的用工需求很大,以该企业为例,2011年的用工需求就在150人左右。
前景
装备制造年缺口2万人
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尽管大连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但是按照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其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短缺。大连市每年需要的装备制造业的技能人才不少于2万余人,这些人员的来源很大一部分靠职业技术院校输送,“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争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 首席记者辛敏娟
探讨
怎么让学生甘心做技工?
有关人士认为,很多家长都普遍把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看作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这些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员。而中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些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人才。中职出身的“蓝领”,不比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员工发展空间小。
目前,大连已经把职业教育纳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普湾新区规划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园区,2013年前要在装备制造等5个领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