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秀出状元360 金蓝领铸就青啤金品质

2010-12-02 19:49:51

  青岛新闻网讯 近年来,随着诸多中国企业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型的日益转变,对于企业而言,一线的技能工人无疑成为抢手的“宝贝”和“宠儿”。与此同时,“技工荒”和频繁的流动性已成为很多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如何“挖来”技能工人,如何“留住”他们,并让技能工人在企业中得以成长?青啤通过技能大赛打造金蓝领团队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每月享受1000元的政府津贴、纳入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库

  ,定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及市情国情考察、赴江南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在青啤一群技能工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如获得青岛市2007年度首席技师的林云超,获得山东省2008年度首席技师的亓建军,获得青岛市2009年度首席技师的于江虹……

  在技能工人缺乏的当下,注重自身员工培养,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的员工队伍的青啤,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向于江虹这样的“首席技能师”团队迈进,也正在从普通操作工向“金蓝领”转型。

  5342人争当“金蓝领”

  26日,“青岛啤酒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总部青岛圆满举行。虽然大赛属于青岛市第11届职业技能大赛的分会场,但此次大赛的参赛者来自青啤全国各地的生产单位。历时4个月,经过全国10个区域的层层选拔,最终330位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这些来自青啤制造一线的业务精英们,在青岛“搭起”擂台,进行一场技能与实力的大比拼。

  记者了解到,青啤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始于2006年,此后确定每两年举行一届。目前,该活动品牌已在青啤制造系统深入人心,受到越来越多员工的重视和热情参与。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青啤大江南北50多家分公司的5342人报名参加,约占青啤生产系统总人数的1/4。

  一个普通的企业业务竞赛,何以引来如此庞大的员工群体的集体追捧?

  在比赛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青啤扬州分厂的机械灌装工肖前华,这个出生于1981年的腼腆小伙子,从毕业就进入扬州分厂,目前已有10年的工龄。

  说到报名参赛的初衷,“就是为了交流和学习,至于名次或者奖金之类,自己并没有考虑过多,先考好再说”肖前华回答的特别朴实,“虽然比赛充满竞争,但竞争也没什么好怕的,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学习和强大自己。”

  在青啤内部,本身就是360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比如“薛刚护瓶板”,作为青啤包装车间值班长的薛刚,仅仅花100元人民币,使包装效率大幅度提升,且为企业年产生直接效益20多万元。

  而技能大赛正式展示员工技能,秀出“状元范”的舞台。据了解,青啤公司设置啤酒酿造、机械灌装、麦芽制造、啤酒品评等8个工种的比拼。为不同工种员工都提供了展示、晋升的机会。

  “金蓝领”成为青啤金牌品质的保障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营造员工学技术、练绝活、显能手的氛围,鼓励员工争当岗位能手。”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姜宏女士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技能人才带动公司员工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以高品质著称的企业,青啤一直坚持“好人酿好酒”,出好产品必须先有好人才。姜宏说:“近年来,青啤公司连续荣获‘最佳雇主’和‘最受尊敬企业’等称号,作为一个健康成长的百年公司,员工培养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公司视员工为宝贵财富,倡导人人都是人才、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的人才观,公司通过多层次的方式激励员工成长。”基于这样的理念,青啤形成了多层次激励体系并从多方位、多层次的角度为提供员工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供职业成长的平台。

  职业技能大赛是青啤为一线技能人才搭建的平台。对于一线技能人员,青啤不仅给他们更好的待遇,还通过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路径。通过比赛这种形式,以赛促训,使得员工队伍持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上,青啤涌现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有省级首席技师、市级首席技师,现在都已经是啤酒行业内响当当的专家,而像于江虹、肖前华这样的一线员工,无论收入、荣誉、晋升机会等都有了更大的空间,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蓝领”,也成为青啤金牌品质的强有力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硕士点负责人赵领娣教授告诉记者:“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技术层面的竞争性日益激烈,技能工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产业化过程能不能出精品就在于一线的技能工人,所以重视技能工人、重视技能工人的培训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