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2010-06-19 03:01:56
赵居礼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建立服务学生的教学管理机制
学院是陕西省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第一所高职学院。学院学分制改革始于2004年,首先从电气工程系部分学生的改革试点开始,到2006年已在全面推行。2007年。各个系部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系实际,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学分制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实际,电气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两大平台,七个模块”;信息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一个突出,四个平台,多个出口”;数控工程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宽基础、活模块”;人文科学系在教学计划中体现了“选修课理论与实践学分互相替代”等一系列特点。
2007年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已初步建立起基于“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即教务处对参与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所有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具体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依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试点框架方案》,学院先后制订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鼓励学生通过跨院校选课、自学考试、网上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所获学分学校给予认可。学生通过专业技能等级考试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省部或国家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等所获得的证书、素质教育和素质拓展活动及社会实践经历取得的优良成绩等均可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以替代某些理论课程(分层教学)的等值学分。
学分制改革的核心是适度扩大学生的学业选择自主权,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度放宽限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溅专业方向);在教师指导下,选修课程、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可以在多路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框架内,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以及个人特长与爱好,考虑各自的能力、条件和意愿,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年限;根据具体条件,逐步试行弹性学制。
在学分制改革中,学院根据“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为学分制改革试点专业搭建起了“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和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等四个课程模块组成;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由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任选)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选修模块等三个模块组成。
学分制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意愿,因材施教,非常灵活,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得到有个性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后,校内专业、系部、部门之间,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教师的积极性、责任感明显增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分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开始乐学、善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加强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大力倡导“专业教师进车间,工厂技师进课堂”,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2名,专任教师中教授20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等16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92名,“双师素质”教师144人;专业带头人4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64名;先后有150人次获得学院及以上各种荣誉称号,其中有国家及省级劳模与优秀教师36人次、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并有多人次入围教育部和陕西省高职教育专家库。
学院制定了《“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制定了《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办法》、《院内津贴分配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认真组织实施。
学院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从企业调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选派优秀青年教师40余人次到国外留学或进修,从企事业单位聘用83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及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各专业,特别是重点专业已经形成以学历学位和业务水平较高、富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师梯队。
通过全院领导教师的不懈努力,在陕西省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院长翟轰教授的专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获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特别奖和陕西省高教学会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副院长赵居礼教授主持的教育部108—3课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教科研论文728篇,其中核心期刊251篇;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项,科研到款额总计572.1万元;先后自主研发出数控万能工具磨床、数控专用针剌机、数控沟槽倒角专用磨床、数控凸轮磨床、数控框架磨床等新产品,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替代进口的数控高新产品,特别是2MK9025数控螺旋槽工具磨床等多轴联动数控精密工具磨床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经过58年的发展,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练实用的教学和快捷有效的实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支撑平台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前校后厂”办学格局的框架内所建立的“实验室——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三级配套成龙并向校外产业实习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不断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2002年,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2003年,建成了装备先进的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改建和新建了机械、电气等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场所;2004年,利用国际贷款,投入800余万元,购进各类生产型数控加工、检测设备30余台套;2006年。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奖励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大批量引进数控教学设备,建成装备齐全、技术先进的数控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的设备总值已近1 500万元。2006年学院校办实习工厂生产各类机床550台,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使重点建设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生产性专业实习得以有效实施,进一步达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训“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目标。2007年,学院投资约410万元,新建了物流管理系“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系“软件实验室”、材料系“塑料成型与模具实验室”、人文系“计算机实训室”等4个实验室,扩建了信息系“单片机实验室”、电气系“模拟电子实验室”和“数字电子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
新的高水平实训基地的建成,使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学生就业前景良好。报考率逐年上升,毕业生供不应求。据统计,目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报考率均超过了200%,录取分数超出本省高职最低分数线近百分左右。
学院在不断增强自身实践教学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建立新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学院与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一种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机制正在形成。
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