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程师院:让学生学习技能成为一种时尚

  技校生栽在技能关

  在报考大学时,王玉东没有想到差点栽在拿手的本领上。

  2002年从吉林省白山市林业技工学校毕业后,王玉东报考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这是中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摇篮之一,高中生和技校生源兼收,不过技校生想成为这所大学的本科生,往往卡在文化关。

  按说动手操作是技校生的强项,但王玉东恰是折在了技能测试上。其实,这样的考生不在少数,他们只有就地补习一个月,最终才通过了测试。

  就这样,王玉东入学之初就体验到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

  这种感受贯穿于他的大学生活。“学校一直在强调动手。天天在这个氛围里面熏陶,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师哥师姐们学到了什么技能,在各种大赛上获奖或者找到了好工作的例子。”他说。

  王玉东在校期间当过学生科技协会主席、电子摇篮协会技术部长,在全国和地方性的一些竞赛中拿过奖,如今他经营的天津派尔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名字就来自他在学生时代参加“挑战杯”创业竞赛时的创意。

  在这家公司的十几名研发人员中,有八九成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这并非出于王玉东的母校情结。

  “我也招过一些全国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起点比较高,但我们需要的是能现场解决问题的人。我们曾派一个名校毕业生出去沟通,他能给客户上课——这很好,但他对客户的实际问题答非所问。”这是王玉东喜欢回母校招人的原因。

  “让学习技能成为一种时尚”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知名度主要存在于职业教育领域,每年都有大批职校远道而来招聘教师。但它的社会知名度并不高。

  教务处副处长闫舒静说,自己曾在天津的另一所高校求学7年,从没听说过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副院长张兴会对记者说:“我们就是一所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没有那么强势的学术劲头,也不敢提‘研究性’、‘综合化’。我们不想做南开大学这类名校的压缩版。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味儿。”

  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味儿”指的是“崇尚技能、应用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这所学校的校徽,是一只手的图案,也是一个大脑的图案,寓意“动手”与“动脑”都很重要。

  正因如此,这所学校对师生的要求十分独特。校园里有种说法:“让学习技能成为一种时尚。”

  “双高”在这里不是教师“高学历、高职称”的代称,而是形容学生“高学历、高技能”。1996年,我国首批既具有教育部门的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又有劳动部门的高级技能资格证书的大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他们被称为“双高”人才。今天,这里的毕业条件之一是,技校生源拿到高级工证书、高中生源拿到中级工证书。

  学校还从高级工中选出尖子进行更高一级的技师训练,2003年有10名本科毕业生取得技师证书,成为我国第一批“本科+技师”人才。2008年,这样的毕业生达到了215人。闫舒静告诉记者,这类学生就业率100%,对工作“挑得厉害”。

  在全校的专业课教师里,有183人属于“双师型”教师,约占78%。同学生一样,这些教师也要“考工”——考取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62岁的电子工程系教授宋延民是其中之一,他先后考了中级工和高级工证书。

  “这个事儿很重要,现在高校普遍高学历者,比如我们的引进人才往往需要博士毕业,博士课题距离咱们本科教育有点距离,怎么办呢?‘考工’吧。”

  以往,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教师“考工”更多靠自觉,近几年是引进年轻教师的高峰时期,因此2005年校方公布了较为细致的规定。无论硕士还是博士,“技能关”是教师入校后的头一关,要立即到实训基地参加培训,为“考工”做准备。考取中级工能拿到1000元的奖励,高级工则翻一番,此外,“双师型”老师每月多领600元的补贴。

  “院长在大会上说了,职称评定也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一名教师告诉记者。

  张兴会说:“这个文化的形成是有历史的。你是所谓的‘职教师资摇篮’,就得研究职业教育怎么发展,而不是被动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你们才是真正的工程教育”

  与一般高校不同,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生课程表上的四分之一属于实训课,比高等职业院校还要多。上实训课就是在实训基地真刀实枪地演练。实训教师是一支专门队伍,几乎都有高级工证书,其中七成有技师证。

  宋延民教授说:“这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从教学安排上,学生几乎每学期都有技能训练,这样每年往上长,快毕业的时候就会很熟悉了。”

  而在课外,学生们也能“真刀实枪”。宋延民是学生选出的“感动校园”人物之一,身边聚集着一批学生,他称赞他们“都是高手”。

  这位教授喜欢到电子创业学会等学生社团转转,“他们找我帮忙,我也找他们帮忙。我从他们里面物色不错的项目”。宋老师承接了很多一线的研究项目,帮助工矿企业解决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问题,而学生们都跟着一起干。

  “我就让他们像学厨师一样,天天在厨房那儿看着,熏都熏出来了。”

  宋延民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在研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跟外面的厂矿企业联系密切。“说得通俗一点,我们是不研究发射卫星的,我们研究的是地球上吃饭的问题。每个学生毕业的时候,都要有一套吃饭的家伙。”

  校方的说法是,老师们要“把理论转换为技术,把技术转换为产品,把产品转换为商品”。

  而据学校教务处统计,近3年里,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课题,约占19%。

  2000年~2008年,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平均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经常性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50多项,7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科技社团。

  在“第二课堂”,学生至少能获得8个“奖励学分”。不过宋延民教授认为,重要的是他们提高了技能,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他对记者说,当前大学生求职最大的难点是能力差,适应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比如现在电力技术日新月异,但是课本又不能一年一淘汰。经过我们的训练,学生们的知识跟市场零距离对接了,就有了竞争力。”

  宋延民教授指导的一组本科生正在开发一套先进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它将不但走向市场,也将是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作品。

  记者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生处见到了一份长长的获奖名单,是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赛、机器人赛等赛事中的获奖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赛事,该校的表现就格外突出。这与一些名牌大学学生凭借高深学术论文获奖的情况大不相同。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邓志东曾到这所学校讲学,偶然间见到了低年级学生自己组织的一场竞赛。300多人排开,每人自己当场动手做出一台收音机。此景令他不禁对张兴会副院长感慨:“你们才是真正的工程教育。”

  “我们培养的不是坐办公室的”

  在天津各大院校中,工程师范学院以高就业率见长,尤以“本科+技师”学生最为抢手。当地一所大学的就业部门负责人这样形容这所学院,“大家开会时,他们就业办主任总是底气很足”。

  名不见经传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毕业生,还常在求职时“PK”掉一些名牌大学的硕士。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鞠娴妹说,一家跨国电子企业的研发部门很少接收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偶尔”招到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发现此人进入角色很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强。此后,这家企业几乎每年都入校招聘。

  目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每年有半数毕业生到各地职业院校任教,另外一半主要在企业就职,学校称他们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了就业市场,不过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吴让汉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师资需求比较平稳,因此该校毕业生依然“不愁嫁”。

  吴让汉告诉记者,这几年,广东、福建、浙江、湖北等地,都曾有教育部门负责人会同编制办、人事局、劳动局、职业学校校长联合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现场办公”招募教师。海南省教育厅与学校签订了省校合作协议,每年入校集体招聘一次。清华等高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也来招聘,甚至一些非职业学校也慕名而来,看重工程师院学生的动手能力。

  闫舒静说:“我们的学生到了企业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到了就能上手,我们培养的不是坐办公室的,而是在一线带领人们去现场做事的工程师,又有理论,又懂技能。”

  曾在一所重点大学读工科的闫舒静,到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任教之后,发现这里的做法恰恰解决了工科院校工程训练不足的缺点。

  “我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接触过这么系统的技能训练。现在很多工科院校也在搞技能训练,但是他们的技能训练,好像是高高在上,没有实际加工做出一个东西的经验。”他告诉说。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