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常州信息学院电商072班的吴松同学就被常州市赛欧地板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中心录取,开始了顶岗实习的“预就业”生涯。至此,他成为常州信息学院2010届毕业生成功“预就业”的第2010个学生。在常州信息学院,“预就业”与就业已经90%达到一致,大部分学生通过“预就业”成为公司的准员工。
学院近几年就业形势持续大好,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该院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然达到了98.55%,签约率97.06%,比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出3.22%。在严峻形势下,学院就业率无减反增,这样的就业“成绩单”不免令人好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何以能缔造这样的“就业骄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风格独特的建筑、花园式的美丽校园、朝气蓬勃的师生,是记者走进信息学院的第一印象。据该院党委书记杨治华介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学院抓住省市共建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常州高职教育园区的机遇,投资5亿元建成了占地1046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新校区。目前在校学生10000余人。2003年11月,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4年以优秀的成绩率先通过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还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几年,信息学院就业率均在98%以上,大部分学生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就业单位有不少是知名公司,如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日立显示器(苏州)有限公司等。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信息学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为了确保学生就业,保证就业质量,学校着实花了不少功夫,除了在制度上、经费上、人员上给予保证外,学院在就业指导、办学模式、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社会企业青睐人才
新学期还未正式开始,该院第四届“富深班”就正式开班了。“富深班”是该院与常州富深协通软件有限公司联合订单培养的班级。35名学员成为“富深班”的成员,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培训后,将到常州富深协通软件公司顶岗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企业真正的员工。
信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意识到,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此目标,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业订单培养”、“职业情境,项目主导”等多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行业订单培养”正逐渐成为该院人才培养和学生顶岗就业的主流模式。
在常州高职园区,该院是最早实行“订单培养”的学校, 形成了“英华达”、“海力士”、“联创”、“和佳”、“富深”、“NIIT”、“ 讯方”等一大批以企业名字命名的订单教学班。这些班级采取学做结合、工学交替的复合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把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结合,使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相一致,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的“零距离”。目前,该院已经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工作岗位。
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该院又率先提出了“行业订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与行业的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联合设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订单培养学生。这样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同时,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往往能够制订出符合某一行业的职业标准。该院软件技术专业就联合了江苏软件行业协会、著名软件企业,制定出了一套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评价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培养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
学院还整合实训资源,引进行业企业的典型生产性设备,新建和完善了以产品设计、装配、调试、维修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将全院所有的实验实训室以及新建的实验实训室打造成现代化的、体现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实践等五大要素的院级工业中心。与西门子、台湾研华、北大众志、无锡永中科技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室,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通过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今年,常州信息学院喜讯不断。该院学生与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脱颖而出,连续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在全国职业院校2009机器人竞赛中,获高职组“人形机器人竞赛”项目一等奖,总分排名全国第一;在“2009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院代表队获一等奖;在“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院代表队荣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常州信息学院两个参赛团队成功晋级决赛,获决赛三等奖……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练就学生扎实技能的同时,该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关注和重视。谈及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培养,该院院长邓志良举例说,国内一些知名公司比如宝洁公司,他们招人没有专业限制,只要通过素质检测的笔试和面试,重点是:思维交际、应变、文字语言、组织协调、领导鼓动等能力。他们认为,在技术和素质关系问题上,素质起决定作用。有优良素质就能很快掌握好技能;反之,一个技术熟练的人没有良好的素质不会有什么发展潜力,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公司首选素质优良的人才。这是世界级公司的用人策略,也应当是学校培养人才应当遵循的原则。
近几年,常州信息学院不仅重视技能,更重视职业素养的练成,构建了人才培养的“双核”系统,即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二个核心。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计划安排,均围绕这个二个核心展开。构建了以“责任、参与、合作、发展、科学精神”为目标的独特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由“素质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两个中心组成,并通过基本素质训练、职场素质拓展、专业技能拓展、项目孵化、创新论坛等五个平台,设置价值观锤炼、人文素质修炼、心理素质训练、户外素质拓展、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等九个领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及创新创业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责任感。每个学生均要通过课堂和实践二个环节来参与这一训练体系中的每个环节。
学院还建立了“学生基本素质拓展中心”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中心”两个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同时,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园,有意向创业的学生,通过审批均可入驻创业园。目前已经5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入驻。学院还为学生开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就吸引了231位学生参加。校内创业街建设项目也即将完工。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正是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项目的开展,该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屡获全国各类大赛大奖。人才培养质量一次次经受了社会的考验。
校企深度融合,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
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该院广泛走访、联系苏浙沪相关地区劳动人事部门、人力资源中心、行业协会、商会和企业,先后建立了 “日资企业联盟”、“韩资企业联盟”、 “民资企业联盟”和“台资企业联盟”和“软件企业联盟”,五大联盟加盟企业达500余家,通过联盟的构建,学院不断拓宽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逐步建立了一批紧密合作型企业,为学生实施工学交替、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搭建了平台。
为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学院在已建用人单位信息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往届毕业生联系跟踪等多种途径,挖掘、收集用人单位及岗位需求信息,定期向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并加强与沪、宁、浙等地区人才中心和外商协会、台协等组织的联系。08年至09年学院共请489余家用人单位“进门”招聘毕业生。09年举办了两场大规模夏季校园招聘推介会,与武进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了学院毕业生专场招聘推介会,安排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与昆山经济开发区多家知名企业举行专场说明会和面试。通过“请进门”的方式,参会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给予充分肯定,并有多家单位有意向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长期合作。
创新就业指导,全程服务学生
信息学院人认为,就业应该是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始终的一件大事。该院从学生一入学就强化就业指导,构建了以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基础为重点的就业指导模式,使学生正确规划学习职业生涯,及早为就业作准备。在工作中,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率先采用信息化手段,开设招生就业网,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和招聘信息,并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毕业生信息,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同时,还率先开设了“毕业生在线咨询”、建立“远程面试”系统、短信平台等,完善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即时和个性化服务。建立了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开展“就业服务月系列活动”,邀请人力资源中心专家、企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由企业人事经理、心理咨询专家、优秀毕业生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波士堂活动,定期到学生公寓设立就业咨询点,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该院还率先在常州高职院校中实行了“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让学生可及早进入就业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遇。同时,推行“多证书”毕业制度。学生在毕业时一定要拿到英语考级证书、计算机考级证书、专业技能考工考级证书、毕业证书等多个证书。这些,都成为信息学院学生备受社会和企业青睐,很多专业的学生甚至还“供不应求”的奥妙所在。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陈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