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十大根由
  在兰州资环学院2010年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中国镍业龙头企业金川公司的招聘人员将该院特色专业的毕业生“一抢而光”,但还是没有完成招聘计划。招聘主管一筹莫展,因为他们已经连续两年在该院没有完成招聘计划了。

  探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十大根由

  在兰州资环学院2010年的毕业生招聘会上,中国镍业龙头企业金川公司的招聘人员将该院特色专业的毕业生“一抢而光”,但还是没有完成招聘计划。招聘主管一筹莫展,因为他们已经连续两年在该院没有完成招聘计划了。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因在兰州资环学院“抢不到”毕业生,就和学院签订培养协议,在该院单独组建“订单培养班”,并且还设立奖学金,将2012届采煤、矿山机电、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3个专业的160多名毕业生“提前预定”。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面前,该院毕业生就业形势何以逆市上扬?一所年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何以在短短六年间里培养出一大批深受企业和市场欢迎的毕业生?何以在短时间内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办学生机?带着种种好奇和疑问,记者走入兰州资环学院,对该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状况、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了实地探寻。

  盛夏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百花齐放、绿意盎然。当我们踏进这所位于兰州市东郊依小青山而建的年轻学院时,这里蓬勃涌动的生机与活力让人耳目一新,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该院自2004年合并改建以来,在校生规模由建校初期的不足1000人迅速发展为现在的近万人。“首批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建设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三甲”……这些骄人的成绩令同类院校艳羡,这种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被业内称为“资环学院现象”,用省教育厅白继忠厅长的话讲,就是“理念新、起点高、速度快、效果好”。

  我们经过多次探访,终于寻求到了该院毕业生如此紧俏的答案。

  一、顺畅的就业渠道铺就学子成功之路

  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健全,措施得力。该院始终将就业工作作为龙头,建立了院、系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定编制、下任务、抓考核,上下结合,形成了上至院领导、下至普通教职工,人人关注就业,人人服务就业的良好局面。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依据学科专业、学生特点进行设置和安排,主讲教师由学院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心理咨询专职人员组成。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三年级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与服务,保证让每一位毕业生至少有一个就业机会及单位。

  人才培养方向紧贴市场,需求力旺盛。该院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紧紧依托“煤炭”、“气象”两大专业特色,走出了一条“资源”与“环境”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特色发展之路。煤炭是我省主要的工业能源产业,且国有煤炭企业正在对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煤炭行业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急缺,这一缺口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西部和北方地区属于气象灾害的多发区,又是天气过程的上游,气象研究与服务在这里也显得尤为重要。该院培养的这些特色技能型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我省资源环境类行业的人才紧缺现状,人才需求旺盛。

  “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全省14所高职院校中连续五年位居前三甲。采煤(矿)类、地质类、测量类、冶金技术、机电类、气象类等专业近几年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就业人数中有80%的毕业生到了省内外大、中型国有企业,部分学生还签到了事业单位。近三年给部队选送技术士官达150人,2004年被列为国防部试招士官单位,现被国防部确定为2012年军队士官定点培养院校。高就业率带来高报考率,该院2008、2009两年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达到200%,新生报到率达到96%。招生计划逐年增加,2010年计划招生3000人。

  二、仿真实习实训极大地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

  院内实训突出仿真,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该院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加上企业资助近1000万元的设备,构建了采矿、地质、气象、环境、机电、安全、测量等8大院内综合实训基地,包括64个实验、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技术服务”五位一体。其中,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学院共同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的煤矿安全实训基地,系我国首个地下仿真矿井,其功能的系统性与综合性为国内同类院校所独有。它系统完整地包含了现代化煤矿的运输、提升、通风、采掘、安全监控等系统,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现场生产情景。院内实验实训着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认知能力、社会能力,让学生不进工厂就能熟悉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品牌,加深对企业管理、生产、生活的认识。

  院外实训强调实战,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该院先后与省内外矿山、地质、气象、环境等行业紧密联系,和67家特点突出、工艺先进、管理高效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138个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基本覆盖院内所有专业,品牌龙头专业都拥有3~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院外实习、实训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主要包括工艺流程掌握程度、检查维修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和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推广能力。

  三、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

  特色技能型人才占据了市场优势。据统计,21世纪国家最紧缺人才为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煤矿、石油、核工业8个领域以内的人才。目前,该院所培养的水、气、地、矿类人才均在这8个方向以内。同时,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持续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拉动了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

  特色紧缺专业唯该院独有。该院建成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大气探测、应用气象、环境、采矿、地质、安全等11个服务资源环境类行业的专业群。其中大气探测技术专业被中国气象局列为高空类人才培养指定专业,煤矿开采是全国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安全技术等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专项扶持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矿山机电、煤田地质、矿山地质、水利工程技术等8个专业为省上重点建设的专业,大气探测技术等部分特色骨干专业是该院所独有专业。

  四、雄厚的师资力量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该院坚定不移地把引进高水平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牢固树立“第一校务抓质量,重中之重抓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政策上鼓励,物质上保障,近年来,面向企业和社会共引进高级技能型人才20多人,录用硕士研究生31人。现该院的25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有10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到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总数的71.05%。从企业引进或聘用,进入学院兼职教师人才库的专家和能工巧匠达146人。

  “三高”人才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着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经过几年的建设,该院“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增长迅速。专任教师队伍的总体数量从建校初期的不足1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人。教授、副教授从建校初期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96人,其中教授1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从建校初期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58人。现有学科专业带头人7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首批领军人才1人;拥有省部级专家3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五、严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构建了追求“零缺陷”的全面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院构建了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该体系对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进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质量监控循环体系,螺旋的顶部就是监控的终极目标———教学质量“零缺陷”。通过严格落实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各项措施,保证了人才培养水平的稳步提升,2008年,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首届毕业生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核心确定教学重点。通过营造真实的职业教学环境,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建成了《高空气象探测》《煤矿灾害防治技术》《矿山测量》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矿井通风》《气象学》《煤矿开采技术》等25门校级精品课程。

  六、和谐的校园文化“助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丰富,体系健全。该院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创新校园。依托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校园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校园一卡通网络、国家二类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和百荟馆等基础设施,系统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辅导员考核管理、贫困生资助、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管理六个体系;搭建了思政课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网络、心理咨询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形成了院、系、社团三级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几年来,该院用心创设独特的文化环境,如今在校园内已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该院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院在第六届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CCTV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社会实践小分队连续三次被省委宣传部等8部委联合授予“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分队”称号;该院的地质学社、学通社、蓝豚环保社等学生社团已成为省内高校的学生社团中的“明星社团”。

  七、多元化资助体系打通贫困学子求学之路

  该院完善的以人为本的贷、奖、助、勤、减大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5年多来,奖励品学兼优学生4000多人次,奖励金额300多万元,奖助面超过29%,下达助学金560多万元,资助人数3000多人,每年助学面超过30%。在每年新生入学报到时,特设贫困生报到注册“绿色通道”和勤工俭学岗位。

  贷———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金额每人每年最高可达6000元,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息,毕业后利息自付,还贷时间最长可达6年。目前,该院助贷合同总金额已达300多万元。

  奖———奖学金。该院现设立6项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甘肃省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院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院长奖学金”“学生单项奖”等。由学生申请,学院资助中心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审核后,每学期或每年发放一次,最高奖项达8000元。

  助———助学金。主要有政府资助、社会资助和学院资助三部分,包括甘肃国家助学金、“深圳—甘肃”助学金、特殊资助金等。2009年,为近1000多名贫困、患病学生提供了总金额约200万元的资助。

  勤———勤工助学。学院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多种勤工助学服务形式,如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员、档案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食堂保洁员等。同时,建立了勤工助学实践基地,帮助指导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和维护合法权益。

  减———贫困学生学费减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视其程度予以减免学费,分别为:全免、2000元/年、1000元/年。2009年,该院减免学费的学生人数达到了40人,共计减免约10万元;2010年减免学费56人,共计减免约18万元。

  八、不断拓展的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学院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人才、智力和资源优势,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该院在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同时,努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办学的社会影响力。依托煤矿安全实训基地、煤炭科技中心和气象科技中心等开放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辐射服务,建立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为行业提供高新技术和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煤炭安全培训中心的职能,面向全省煤炭和气象系统从业人员举办矿长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各种煤矿特殊工种培训班,先后为省内煤矿企业提供了1.1万人次的在职职工岗位培训,为气象基层台站提供培训5000人次,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结合,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该院积极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由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研发设备,双方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承接企业科技攻关项目,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革新。学院教师参与企业正式立项的技改项目25项,其中,1个项目获得实用新技术专利,2个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项目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6个项目获得甘肃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九、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双赢

  该院积极主动与省煤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气象局、省煤田地质局、省地矿局、省有色金属勘查局、国土资源厅、华亭煤业集团等10家及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坚定地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胆探索校企合作新体制、新机制。成立了由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理事会”,由理事会统筹规划、决策校企合作中的重大事宜,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经费投入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指导、监督。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增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特色教材,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让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院的教育教学有效结合,使“工”与“学”的过程有机衔接,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毕业生因“技术素质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而享誉陇原。

  十、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优雅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保障

  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建院以来,该院累计投资2亿多元,加大了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新增校舍面积15万多平方米,校园建筑总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先后建成了设计超前、功能完备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学生公寓,建成了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校内消费系统等,真正实现了校内生活、学习、消费“一卡通”。学生公寓安装有投币式洗衣机、刷卡式自动纯净水饮水机、刷卡式空压加热自助式淋浴洗澡堂,学生不出公寓就可以洗澡、不出公寓就可以喝直饮水。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学子求学的理想之所。该院校地处兰州城郊,校园总占地面积536亩。近几年,在大规模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现代化、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大力开展校园美化、亮化工程,形成了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上一层、景一层、步步为坡、坡坡为景的校园布局,被学生形象地称为“兰州城中的布达拉宫”。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数字化的校园,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校园环境,成为青年学子成才的理想之地。

  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动力;中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把大力发展教育摆在了优先地位,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些优惠政策为兰州资环学院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必将激发学院更大的创造潜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站在新起点上的资环学院,必将以不懈的奋斗在甘肃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画,必将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谱写更加辉煌雄浑的乐章。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窦家山36号

  联系电话:0931—8799137 0931—8799917(传真)

  网址:www.lzre.gs.edu.cn

  电子邮箱:bgs@lzre.gs.edu.cn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用人大户一览表

  中国电力投资公司 中国国电建设集团 中国神华集团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 北京华夏建龙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新疆空中管理局 中国民航西北空中管理局 湖南煤业集团 洛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龙旺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庆华集团煤化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宝丰集团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江仓能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庆华集团 山东鲁能集团 山东山水集团 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 山东兖矿集团 山西潞安煤业集团 塔里木油田公司 吐哈油田 西南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西宁铝业有限公司 西宁特钢集团公司 新疆农一师、农五师、农八师、农十师 新疆青松建化有限公司 新疆天富集团公司 新疆天业集团公司 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三、第四、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国西部钻探公司 中铁十七局 金川集团公司 西北五省及西南、华南、华北气象部门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