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校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个经典案例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脱节现象,广东一些职业学校大胆探索,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校企深度融合的三个经典案例

  ■本报记者 蔡继乐 赖红英

  [问题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出在校企合作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训操作脱节,校企之间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校企合作中的“校热企冷”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广东经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一些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似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里介绍其中的三个堪称经典的案例:一是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的做法;二是中山市小榄镇建斌职业学校与两家企业通过“股份制”方式共建实训基地的做法;三是东莞长安职业高中探索实践“企业课堂”和“车间进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做法。

  深圳宝安职校与企业共建“企业校区”

  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也是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根本原因所在。

  怎样才能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被动变主动?在深圳宝安区采访时,记者找到了答案——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与企业共同创建“企业校区”的做法,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成立于2002年的宝安职校,一开始就提出“半工半读”的办学理念,推行后来在全国推广的“2+1”办学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先后与近百家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

  这一大胆尝试很快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宝安职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首批百所试点校。

  但是,“2+1”模式运行一段时间后,宝安职校校长吕静锋发现这种模式存在一个问题:学生最后1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发现问题时已没有时间回学校学理论了。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吕静锋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2007年年初,宝安职校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建“企业校区”的构想。

  当他把这一构想向区领导汇报时,得到了支持。区政府很快出台政策:对设立“企业校区”的企业,区财政按校区能容纳的学生数,以每生1万元的标准向企业核拨补助经费。

  “有了政策的支持,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要求共建‘企业校区’。”吕静锋说。

  当年5月,宝安职校正式组建“企业校区”,在德昌电机、花样年华物业等4家行业领军企业里设立了“企业校区”。

  在“企业校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岗位;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为学生组建至少一间以上的标准课室。运作过程中施行“三段式”教学实践:一年级新生有2个月的“企业训”,二年级学生有4个月的“企业见习”,三年级学生有6个月的“顶岗实习”。

  吕静锋说,“企业训”是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企业见习”是告诉学生“怎么做”,“顶岗实习”是教学生“怎样做得更好”。

  截至今年10月,宝安职校通过“企业校区”模式培养的学生已超过2000人,其首次就业成功率高达98%,首次就业的平均月薪水平甚至超过了同等岗位条件下的本科毕业生。

  中山建斌职校的“股份制”实训基地

  走进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林圣基兴冲冲地把记者领到学校的实训大楼门口,自豪地对记者说:“这就是我们通过‘股份制’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创办的实训基地。”

  有着“五金之乡”美称的小榄镇,是中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镇之一。这个人口只有十几万的小镇,每年的总产值却高达500亿元,有各种企业2万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就有4000多家。

  正是依托小榄镇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产业结构特点,建斌职校从2003年开始陆续开设了机械加工、印刷和服装等新专业。“但是,这些新专业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学生的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耗材费用高、专业师资匮乏等难题。”林圣基说。

  困境之下,学校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与企业合作建立股份制经济实体,除了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难题外,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当他带着这个想法去找镇长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2004年和2005年,学校先后与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共同出资合作成立了两个较为完备的实训中心。

  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股份制合作协议,实训中心由学校出场地,镇生产力促进中心首期投入50万元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建设数控加工专业;深圳山口印刷器材公司提供价值100多万元的印刷设备,建设印刷专业。

  “这两个中心成立后,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又可以对外承揽加工业务,同时还对本镇需要培训的人进行有偿培训,运作所得按股份分成。”林圣基说,“目前,这两个实训中心已经具有‘教学工厂’的雏形了。”

  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定光认为,“股份制”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设备、资金、师资等难题,是建立在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一种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长安职高的“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

  地处广东制造业基地东莞市的长安职业高级中学,近年来因开创性地探索实践“车间进校”和“企业课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而声名远扬。

  2007年,长安职业高级中学签约引进两家企业车间(东莞长安汇丰精密模具厂和深圳通发激光模具设备有限公司),开创了“车间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车间进学校后,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进校车间的师资和设备情况,直接向企业下达教学任务,进校车间作为学校的一个教学单位,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只负责日常德育管理,不参与学生的专业教学管理。

  以进校的“汇丰车间”为例,该车间共有快走丝9台、慢走丝3台,都配有熟练的师傅。在线切割教学中,学校每批安排约10人进入车间学习线切割技术,由“汇丰车间”根据教学任务书实施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与生产相结合,能学到企业用得上的技能,教学效果很好。在东莞市劳动部门进行的线切割技能鉴定中,我校学生合格率达到100%。”该校校长曹永浩说。

  今年,长安职业高级中学在校企合作上又有新创举,率先实践“企业课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据曹永浩介绍,“企业课堂”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让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以长安职业高级中学与日本牧野公司合作的“企业课堂”为例,该公司每年从学校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个班的学生,由牧野公司提供师资、学习及实训场地,并由公司组织教学。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20周的企业课程教学,所有的课程教学计划均由牧野公司制定,学校核准。

  通过这种合作,企业方面尽管并不能即时获得收益,但其对企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牧野公司总经理张尚明说,公司致力于“企业课堂”合作,目的是培养一批忠实的牧野用户,也就是为企业培养操作人员,逐步构建牧野人力资源孵化中心。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7日第1版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