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在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市职教战线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管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主动服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质量、结构、速度和效益相统一,重庆市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概况

  2008年,全市参与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310所,在校生51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8.1%。其中,由市教委审批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班)237所,在校生学生40万人;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管理的技工学校73所,在校学生11万人。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7所,市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7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33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13个大类460余个专业。2008年全市中职招生19.4万人,中职毕业生11万人,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全市教育系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27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3万人次、移民技能培训15万人次。

  二、主要特点

  (一)职教地位得到凸显,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1.上级领导更加重视。2008年4月和8月,温家宝总理两次对重庆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肯定重庆职业教育办得好。2008年8月,刘延东国务委员肯定重庆职业教育在体制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富有新意。2008年以来,薄熙来书记4次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考察职业教育,多次对重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指示和批示。王鸿举市长提出要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使之成为重庆特色、成为重庆的软实力。黄奇帆常务副市长亲自主持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职业教育高地、长江上游技能人才中心。

  2.社会各界更加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市级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尤其是行协委牵头部门,积极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不少企业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实训设备。广大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逐步提高,2008年中考升学第一志愿报读中职学校学生比例比2007年提高了10%。

  3.舆论环境更加优化。2008年4月至5月,市教委在《重庆日报》上推出“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重庆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之路?特刊”,从基础能力、改革创新、服务能力、依法治教、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大讨论。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新闻通气会,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媒体舆论,《人民日报》报道《重庆永川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学技能“账”该怎么算?》、新华社通稿《重庆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启城乡统筹发展的“金钥匙”》、《中国教育报》头版《重庆投入158亿统筹发展职教》等宣传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

  (二)招生秩序得到规范,发展节奏保持协调

  1.强力规范招生秩序。继续严格实施“定学校资格、定招生计划、定专业设置、定招生成本”的“四定”办法,大力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加强招生过程管理。建立职业院校中职招生资格准入和退出制度,停止了40所学校的中职招生资格,并在媒体上向社会进行了公示。会同市审计局,建立了中职招生经费专项审计制度,严肃惩处违纪违规行为,查处了16所中职学校的违规招生行为,4名学校校长被撤职或免职。

  2.改革创新招生办法。开展了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优秀应届中职毕业生试点工作,率先试点的4所高职院校录取了51名优秀应届中职毕业生。开展与四川地震灾区联合办学,今年全市累计招收四川籍学生2万多人,其中重灾区学生5000多人。首批30名西藏昌都藏族学生顺利安置到我市就读中职学校,对就读学生实行学费全免,生活费、住宿费包干补助。实施农村卫生人员中专学历教育计划,今年招收乡村卫生医务人员3500多人。

  3.继续稳定招生规模。充分利用“一圈”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一圈”对“两翼”、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集中录取、多次补录等多种办法,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招生机制,招生规模继续保持稳定。2008年,全市完成中职招生19.4万人,全面完成市政府和教育部下达的招生任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6%以上,高中阶段普职教育发展规模继续保持大体相当。

  (三)办学机制实现优化,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1.推广“城校互动、资源共享”模式。到2008年底,重庆职教基地共有职业院校30所,在校学生10.4万人,初步形成了中职与高职、公办与民办相互促进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调整职业院校在城市主轴和辅轴的空间布局,实现了“城中有校、校中有城、城校融合、协调发展”。认真总结和推广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经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城校互动”职教发展模式研究》顺利结题。

  2.推行“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模式。依托职教中心和重点中职学校建设工业园区,把加快区域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园区内的职业学校从企业需求出发,双方参与人、财、物流动与合作,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全程互动。坚持工业园区与职业学校互动,推进职业学校与工厂企业 “八融合”,即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到2008年底,铜梁县、巫山县等10个区县开展“园校互动、校企融合”试点。

  3.推进“城乡互动、联合办学”模式。开展“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办学试点,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提升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水平。58所试点学校选择紧缺专业进行实践,学生第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年到城市职校学习专业理论,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年由城市职校推荐到企业顶岗实习,整个培养过程做到统筹考虑,科学衔接,保证质量。

  (四)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工程”。市教委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召开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培训会。启动了首批18所中职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试点,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评估办法,对评估不合格的将亮黄牌和红牌,直至取消招生资格。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精品专业。建立了重庆市中职教育教学咨询专家库,成立了中职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了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网络平台。

  2.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一批中职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市教委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艺术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渝教职成〔2008〕17号),加强体育、艺术和卫生健康教育。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等课程,开展了唱红歌、经典诵读和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健全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3.建立技能大赛制度。市教委等12部门联合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12部门关于举办好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渝教职成〔2008〕17号),建立了“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学校参与”举办中职学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工作机制,教育部《职成教情况》以《重庆市教委等12部门积极推进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制度化建设》为题给予了充分肯定。成功举办重庆市第一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并组队参加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促进了中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营造了尊重技能人才和“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学校有大赛”的良好氛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效率兼顾公平

  1.完善了资助政策。针对资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等市级八部门,对资助政策进行了修改完善。2008年9月,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08〕266号),市教委和市财政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渝教财〔2008〕58号),进一步简化了资助程序,明确了监管责任,方便了群众办理。

  2.加强了资金监管。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资助资金的监管。实行由市财政负责统筹资金,统一支付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各区县资助中心和中职学校严格资助标准和工作程序,建立了资助档案和工作台帐。建立了资助经费使用的专项检查制度,今年1-4月,我们会同市审计局对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对个别学校存在违纪违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10名有关责任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08年,全市享受“普惠制”资助政策的学生达到34.2万人。

  3.开展了免费中职试点。我市在落实中职学生“普惠制”和“五类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在永川、渝中、江北、南岸、大渡口、双桥等6个区开展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2008年,6个试点区筹集资金2400万元,7200人享受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中职加快了试点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6个区完成中职招生4.4万人,比2007年增长15%。2008年,全市有15.3万名“五类学生”得到资助,累计享受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将达到16万人。

  (六)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不断夯实

  1.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和《重庆职业教育条例》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和技能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健全政府为主、多方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我市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2100万元,国家发改委安排我市中职基础能力建设专项资金6000万元,使我市中职学校的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优化职教资源配置。认真落实《重庆市“十一五”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全市中职学校由2007年底的341所整合到31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51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700人左右。优质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对4所申报国家级重点的中职学校和7所申报市级重点的中职学校,进行了过程督查指导和专家评审。据初步统计,11所创重学校共投入1.5亿元改善办学条件。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教师计划”,全市共投入455万元,特聘紧缺专业教师455名。修订完善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出台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渝教师〔2008〕3号),编辑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构建与专业发展》。启动了中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正在筹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2008年,完成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0人,完成市级中职教师培训1200人次。加强职教师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德国师资项目交流研讨会,选派3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参与培训。

  (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

  1.有效转移新增劳动力。通过大力发展职业学历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广大学生实现“两证一转”,即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成功进入非农领域就业,多数成为行业的技术骨干,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完善了新生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能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培养机制。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11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新生劳动力占10万人左右,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就业稳定率达到75%,就业学生月收入达到1200元以上。

  2.积极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等,把培训对象从在校学生扩大到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他们的转移能力、就业能力以及创业能力。2008年,全市教育系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27万人次、再就业人员培训8.3万人次、移民技能培训15万人次。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