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围绕就业创业能力造就“职业人”(图)

本报记者张学军 摄

  历时8年实验,先后下发了十多个相关指导性、政策性文件,经过对196所中职学校上报的涉及131个专业的500多个本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初稿的遴选,组织24次专家论证审定、26所学校试点实施,日前,黑龙江省正式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该方案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确定了五大类33个骨干专业,并在课程结构、阐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掀起了中职学校课改的热潮。黑龙江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

  ■张志强 高雅莉 本报记 者廉世民

  核心特色:专业设置贴近市场需求

  如何应对日益加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如何使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从以往的学科型、学历型、专才型培养,转变到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上来?是黑龙江省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过程中,全力探索、着力破解的两个核心问题。

  黑龙江省教育厅从国家和省的经济社会需求实际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发,从1999年起,先后4次启动、推进全省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工作。

  据黑龙江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张志强介绍,新的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在指导思想、理论体系、课程结构和阐述方法、体例与流程、实施步骤与方法、教学设置及教学计划等方面均进行了新的尝试,指导方案专业特色突出,培养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创设了“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相应考核标准。指导方案依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国家有关职业技能标准,从分析企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入手,制定了该专业所必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单项职业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实行“校企课程置换”,保证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规格的对应性,从而制定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形成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了生产第一线及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特别是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中级人才培养规格的全新要求,拓展了专业职业业务范围,更新了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职业变化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指导方案从重点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入手,创新形成了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统一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社会能力的标准,包括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礼仪修养、语言表达、演讲、人际沟通、应用写作、就业能力,突出了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社会适应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并将社会能力贯穿于学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具备“职业人”、“社会人”的良好形象和行为规范。

  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建立的专业职业能力体系和考核标准,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确立了实践教学的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了考核项目、内容、标准、评分方法、时间安排等,注重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了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率。

  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进行校企课程置换,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依据专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将企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课程内容提前置换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利用国家和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采取建在企业、校企共建和股份制合作等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由于产业化实训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全过程,不仅增强了学校自我造血功能,具有了实训基地设备自我更新的能力,解决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问题,创造了经济效益。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第三年在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问题。

  几所指导方案参编学校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方案中融入的新理念。哈尔滨第二职业高中承担了“烹饪”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编写任务,该校校长王洪霞告诉记者,传统“四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参编指导方案工作,重新制定了学校各专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真正体现了“以实践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

  哈尔滨工业美术学校校长展翼飞认为,学校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根据就业需求进行“微调”,将陈旧的技术和训练项目进行删减,同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添加必要的新技术、新技能训练。

  “黑龙江省教育厅通过制订指导方案,牵动了职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改革,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中职专业设置新体系。”张志强表示,黑龙江省在8年来4次启动指导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构建完成了“校企课程置换—专业职业能力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必备条件标准—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考核—办学水平评价—技能大赛—学生就业—扩大招生”这样一个整体的职业教育良性闭合循环的专业设置新系统,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教材建设、办学模式、教学管理、人才培训模式、评价标准等整体性教学改革水平的全面提升,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提高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践探索:改革创新实验初见成效

  8年来,黑龙江省教育厅在构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新体系教学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提高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对职业教育新理念的认识,推动全省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经过研究、试行、总结、提高4个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专业是学校的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核心是专业设置标准。由于在全省实施与企业岗位相对接的专业设置指导方案,全面提高了中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模式和机制,以及脱离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实际需要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社会能力和技能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运行状况良好,招生数量和就业率明显提高。该省优化了专业设置和结构,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批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方案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该省教育厅乘势而上,推出了切实可行的几项措施。一是启动了全省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将指导方案中的职业能力体系和考核标准作为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4年来共培训专业骨干教师2894人,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二是结合指导方案的实施制定了省职业院校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技能操作能手、教学能手、教学成果等评选办法,促进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坚持开展全省教师技能大赛活动,大赛以指导方案中的考核标准为内容,提高教师专业职业能力。几年来,该省“双师型”教师增加了28.6%,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由于指导方案始终以体现企业岗位能力为宗旨,创新形成了校企课程置换—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直接指向就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为核心,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培养人才新途径。按照以上思路,该省还组建了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对省教育厅创建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他说,服务外包作为省科技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保证了学校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人才,是促进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促进了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指导方案的实施,该省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全省近年招生数量明显提高,2008年招生比2004年增长了151.8%。该省还将参加技能竞赛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在全国职教技能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8年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优秀奖18项,省教育厅荣获组织奖。2005年至今,哈尔滨第二职业高中有百余人在国家和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在2005年全国电子行业大赛中获家电类比赛金、银奖;4名师生荣获2007年全国首届“石浦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技能大赛花色冷拼、食品雕刻项目3个一等奖。

  提高了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水平。由于指导方案实现了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技能强、素质高,毕业生博得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目前该省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8%以上。哈尔滨第二职业高中、哈尔滨轻工业学校、哈尔滨工业美术学校、黑龙江省商务学校、大庆汽车职业高中等学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被推荐到全国各省市,就业率达98%以上。此外,该省还将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与全国相关企业选拔技能人才相对接,在全社会营造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该省在构建社会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作为评估和检查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社会能力进行考核。8年来,全省中职学校社会能力教育开展得深入、扎实、有效,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提高了岗位服务规范水平,毕业生受到全国各行业用人单位的好评。一直以来,黑龙江省承办的国家、省、市各类大型活动的礼仪服务和接待工作均由省职业学校承担,如哈尔滨第二十六职业高中、哈尔滨第二职业高中、佳木斯旅游学校等诸多中职学校参加了第13届亚冬会和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受到国内外贵宾的高度评价。

  观点: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目前,职业教育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为核心的专业设置标准以及相应的课程教材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职业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规格相脱节,没有按照企业职业能力设置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造成职业教育人才不适应企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的需求;各专业设置没有形成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没有将其列入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重点内容,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适应企业职业岗位社会能力的要求;各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没有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和机制,造成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要解决上面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按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培养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整套以职业能力体系和考核标准为重点的专业设置方案,这是改革学科型职业教育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日第11版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