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2010-06-18 19:11:06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至立 (2005年11月7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温家宝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黄菊副总理明天下午还要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为开好这次会议,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密切配合,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政策协调。9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第10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这次会议对于动员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今天上午,有关部门、企业和地方的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下面,我就贯彻国务院《决定》讲几点意见:
一、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达到566万人,比2001年的399万增长42%。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37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年培训规模达到6957万人次。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日益清晰,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办得很有特色,创造了很多新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三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欢迎。200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61%,也有所上升。四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进一步提高了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加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了政策扶持,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关心和支持及职业教育战线同志们艰苦努力的结果。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前不久刚刚闭幕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我国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我们要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发展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就业再就业,必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和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在向世界制造业大国迈进,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各行各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当前我国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仅占32.9%。劳动者技术等级偏低,初级工占43%,中级工占36%,高级工占1 7%,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农业技术人员匮乏,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转岗人员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中期对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国家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2004年,全国初中毕业生2000多万人,其中有822万人升入普通高中,566万人进入职业学校,两者之比接近6:4,结构不合理。此外尚有700万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为此,必须坚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为重点。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结构,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有利于教育自身健康协调发展。
二、明确方针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职业教育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第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继续保持占高等教育招生总规模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行业、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形成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起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十一五”期间,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乡镇都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经过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大力培养和培训技能型人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造就一支宏大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专门人才队伍。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批一般技能就业岗位正日益转化为高技术含量的岗位。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也可以引进部分高级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但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必须靠自己培养。国务院《决定》提出,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培养培训生产和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专门人才。近年来,教育部等六部门实施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有700多所职业院校、1400多家企业参与了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劳动保障部实施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许多地方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北京市根据首都需要启动了北京市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计划5年内为相关专业领域培养5万名高质量毕业生,提供短期技能提高性培训1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决定》的要求,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相关专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
第三,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解决就业问题,一要靠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要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
国务院《决定》明确提出,要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一是在企业中抓紧建立面向职工的工学结合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二是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重庆市2004年依托职业院校和成人培训机构开展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十多万人次,库区移民技能培训近1 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多万人次,为就业再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据对39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统计,2004年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 7万人,培训在职职工480万人次。大力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大力推进这项工作。
第四,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新阶段农村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一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继续强化“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近几年来,各地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全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51OO多万人次,浙江省2004年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超过365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项目2271个,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各地要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要认真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全国职成教系统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共培训3198万人次。近年来,四川省提出“围绕转移抓职教,抓好职教促转移”的工作思路,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2004年全省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民转移培训513.5万人次,全省农民外出务工实现劳务收入576亿元,比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高出180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了8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3%。各地要组织实施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
第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要推进办学思想的转变。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这些年来,湖北、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许多地方重视并积极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的持有率,效果很好。各类职业院校都要切实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推进这项工作。
三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要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四要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要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采取前1至2年在西部和农村地区学习,其余时间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学习。鼓励东部和城市对西部和农村的学生跨地区学习减免学费,并提供就业帮助。2004年全国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规模已达
10万人左右,出现了一批好的典型。河南省2005年省内城市与农村职业学校结对子395所,联合招生6.2万人,与东部省市171所职业学校结对子,联合招生1.5万人,与西部41所职业学校结对子,联合招生5000多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办学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是增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要花大力气抓好。
第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2004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财政部已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5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务院《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施这一计划,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2000个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主要以奖励等方式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各地要按照《决定》的要求,认真做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新亮点。
第二,积极推动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近年来,一些地方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大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陕西省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联接各类教育资源,形成农村职成教培训服务网络。两年来,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引进农民致富项目164个,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投入10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国务院《决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发改委每年将投入10亿元重点支持1000个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带动全国每个县重点建设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努力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要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采取措施,安排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推动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有了加强。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还很薄弱,专业课教师短缺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总量不足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为此,《决定》提出,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一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二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用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四,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
《决定》提出,要认真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要大力提升这些示范性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上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四个计划”,关系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关系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四、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创新。
我国现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近13000所,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学校缺乏活力、效益不高,平均在校生规模不到1000人。加大公办职业学校的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等体制性障碍,改变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状况,是当前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江苏省通过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由1996年的988所,调整为2004年的673所,校均规模实现了翻番。吉林省长春市政府打破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在合并九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建设了一所规模大、设备好的高水平职业学校,成为东北地区职业教育“航空母舰"。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做大做强,必须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各地要按照《决定》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盘活资源、激发活力,整合力量,在做强做大上下功夫。
要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确立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地位,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要继续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要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云南省玉溪市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分配制度,学校办学活力显著增强,规模明显扩大。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第二,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近年来,许多地方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江西省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举办职业学校,对民办职业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并适当给予优惠。2004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职业学校共1 89所,在校生26.5万人,分别占全省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33.81%和29.86%,形成了公办职业教育与民办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江西、四川、陕西、浙江等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办学规模大的民办职业学校。各地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支持力度,为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和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要依法加强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许多成功企业都将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工培训作为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汽集团每年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年均培训人员1 2000多人次,先后培养了500多名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近万名岗位操作技能人才,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尔、长虹、海信、宝钢、太钢、大庆油田、上海石化等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一条成功的经验是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要强化企业职工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二是企业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学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学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三是要明确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的责任。国家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将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发挥优势,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第四,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衡量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是否得到落实,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是否得到保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例如,辽宁省职教专项经费由2001年300万提高到2004年的1亿元,省政府规定,从2003年起全省各地的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从2004年起,省本级基本建设专项费增量的10%和存量的5%经费和教育经费存量的20%、农业经、科技经费存量的20%和增量的10%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省级政府还应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并逐步做到按标准拨付经费。
要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业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国家和地方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盈利性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
目前,全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据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占30%左右。解决好他们的学习生活困难问题,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湖北省加大职业教育扶贫助学力度,近几年来共筹集近亿元,资助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0万名。江苏、浙江、广东、陕西、重庆以及宁波、厦门等许多地方,都开展了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决定》明确要求,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财政部决定今后每年安排8亿元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每年将资助80万人。各地也应安排一定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区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扶贫工程、温暖工程。资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就可以帮助一个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脱贫,社会意义很大,各地政府、各级领导要带着感情把这件事情办好。
五、加强领导和舆论宣传,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现在,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已经明确,要完成《决定》确定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职业教育的规划制定、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落实政策措施等工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管理目标,建立责任制;要加强督查工作,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要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200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和解决重大问题。许多地方也相应地建立了这一制度。一年多的情况表明,联席会议制度对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协调部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决定》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地要按照《决定》要求,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制定政策,对优秀技能型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
要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山东、新疆、四川等许多地方都已经出台了技能型人才引进、奖励的相关办法,宁波、深圳、无锡、常州等许多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从多方面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给予奖励,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一些企业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采取年薪制、技术奖励津贴、一次性奖励等激励措施,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强荣誉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二要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三要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进行表彰奖励。目前开展的“中华技能大赛”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很好。要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
同志们,这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责任。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