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司函[2010]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2010年工作要点部署,“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于2010年6月在天津举行。本次大赛高职组拟设建筑楼宇—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汽车技术—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 电子设计—嵌入式产品开发, 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等4类专业领域7个比赛项目。为作好赛事筹备工作,现进行分赛项预报名。
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根据赛事方案(附件1)和竞赛项目说明(附件2),报送参赛项目和参赛队数量,并积极组织相应选拔比赛。我司将根据各地预报名情况和各赛项的承办能力确定各地分赛项参赛限额,并在正式报名通知中公布。请各地填写预报名反馈表(附件3),并于2010年3月16日前发电子邮件或传真至我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
为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引领高职教育“做中学、做中教”专业教学改革的平台作用,大赛期间高职组赛场将对外开放。同时,除上述正式比赛外,高职组还拟开展部分专业技能表演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展,各地可组织本地师生、家长等赴现场观摩、交流。具体通知另行下发。
联 系 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
田旺军 林 宇
联系电话/传真:010-66096232
邮箱地址:gzjnds@moe.edu.cn
附件:1.“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事方案(草案);
2.“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项目说明
(草案);
3.“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项预报名反馈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二○一○年三月九日
附件1: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赛事方案(草案)
一、指导思想
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进程需要,以建筑业、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先进技术应用为主题,提升技术应用层次,展示知识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与岗位特点;引导相关高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在考察岗位技能的同时,注重展示选手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节能减排与成本效益意识;吸引企业参与,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
二、基本原则
1.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努力适应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引导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2.高技术与高效率相结合: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突出先进工艺设计、产品制造技术、控制技术、流程管理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重视质量与成本意识、绿色环保意识、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的体现。
3.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高职组竞赛均为团体赛,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重视考察选手的职业道德与协作精神。
三、竞赛项目
此次大赛高职组设建筑设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4类专业领域7个竞赛项目,具体内容分别是建筑楼宇—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汽车技术—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电子设计—嵌入式产品开发;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等。
四、竞赛规程
采取现场竞赛的方式,每个项目竞赛时间为6~8小时(包括选手休息等时间)。
每个参赛队按照竞赛题目要求,完成项目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等任务,根据任务完成质量、完成时间及文明生产情况(工作态度、安全意识、职业规范、环境保护、成本控制等)评定竞赛成绩。
赛前公布比赛用设备型号、规格、技术参数、操作指南以及刀具、工具、量具、材料等详细清单。
五、竞赛组织
1.参赛范围
2010年在籍全日制高职学生,不分性别、年级。
2.报名办法
按省、市、自治区为单位统一组织报名,每队由同一学校在籍高职学生组成,限报3人(具体参见各竞赛项目说明),每个省份可报一名领队、每支代表队可报1~2名指导教师。
3.竞赛时间、地点
竞赛时间拟定于2010年6月下旬,赛事2~3天;地点,天津市。
4.奖励办法
高职组竞赛拟只设团体奖,每位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均可获得相应证书。
附件2: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项目说明(草案)
一、建筑楼宇—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
1.竞赛目的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导高职教育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做中学、做中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2.竞赛内容
(1)系统设计与制图
参赛选手根据所提供的相关设备和任务书中的功能要求,在计算机上利用CAD 软件完成部分系统的设计任务。
(2)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在指定的模拟楼层中,根据图纸进行对讲门禁及室内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闭路电视监控及周边安防系统安装与调试、照明监控系统编程与组态。
3.竞赛方式
比赛采取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1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过程中,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比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系统设计与制图10分,系统安装与调试部分80分,职业素养10分。
二、数控技术—复杂部件造型、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
1.竞赛目的
促进高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教育紧贴产业需求培养制造企业急需的现代CAD/CAM技术、多轴联动编程与加工技术的技能人才。注重考察参赛选手在诊断与排除数控机床故障方面的相关职业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质量、效率、成本、安全和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计划组织的综合职业能力等,从专业、社会、方法等多个能力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检验。
2.竞赛内容
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指定零件图纸要求,以现场操作的方式,利用数控车床、四轴联动加工中心、CAD/CAM软件、数控刀具和其他工具,完成图纸指定零件(包含车铣复合零件)的软件造型和四轴联动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对设置的数控机床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操作机床完成零件加工并且完成部件装配。同时,完成一定的设计与加工创新。
参赛队指导教师现场全程参与比赛,并根据实际比赛过程和参赛选手表现,提交一份本项目的教学方案。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1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过程中,允许参赛队员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比赛总成绩满分100分,其中,设计创新部分10分,简单故障诊断与排除10分,加工工艺文件设计部分10分,编程、加工和装配部分70分。
文明生产部分为扣分项,不单独计分。教学方案设计作为独立的奖项,单独评分。
三、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
1.竞赛目的
以3D测量技术为背景,融入零部件快速制造内容,检阅参赛队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引导高职教育关注行业在“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方面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为行业企业培养紧缺人才。
2.竞赛内容
(1)3D测量
操作测量设备对工件测量,获得3D数据;操作计算机进行测量数据拼接;使用3D设计软件进行建模,使测量结果形象化;与基准3D数据(3D模型)进行比较和评价。以“点云”评价找出最大偏差值,根据表面吻合度进行综合评价。
(2)零部件制造
使用快速成型设备及辅助工具完成被测件的制造,并组装成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零部件,部件应达到规定的动作、精度等要求。
(3)竞赛选手自我评价
选手对本队制造的零件进行3D测量,竞赛结束时按统一格式递交评价报告和评价依据。
(4)“问题式”竞赛内容
“问题式”竞赛内容是根据3D测量技术在产品研发、验证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工作实际而设,意在检阅各参赛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时,要求各参赛队在竞赛过程中发现和改进赛题所给定的零部件方案里明确指出和隐含的若干不符合配合要求的技术问题,并最终反映在设计和制造出的零部件上。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2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过程中,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整个赛程,分为资格赛和决赛二个阶段,采用分层分批逐步淘汰的方式进行初赛和最后决赛。总分100分,其中资格赛成绩占10%,决赛成绩占68%,综合素质占12%,创新成果占10%。
采取分步得分、累计总分的计分方式。只计团体竞赛成绩,不计参赛选手个人成绩。
四、汽车技术—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
1.竞赛目的
通过比赛,检验参赛队的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汽车维修能力、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职业素养、效率、成本和安全环保意识。引导高职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步伐,加强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和校企合作力度。
2.竞赛内容
竞赛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标准(2005版)”三级的知识、技能要求,结合高职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设置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汽车发动机分解、检修与装配;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三部分内容。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2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期间,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比赛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占35%,发动机的拆装与检测占30%,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占35%。其中,实操部分中包含6%的文明、环保与操作规范分值。
文明生产评价包括工作态度、汽车维修常识和技能、职业规范、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抗工作环境干扰能力、与裁判沟通能力等方面。
五、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
1.竞赛目的
适应网络产业快速发展及“三网融合”的趋势,体现绿色节能理念,促进网络工程项目及产业前沿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应用,引导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职相应专业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
2.竞赛内容
(1)网络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
(2)服务器配置及相关应用;
(3)网络安全配置与防护;
(4)制作相关工程文件。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2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期间,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网络系统组建、配置与应用、安全配置与防护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占85%);
相关文档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占10%);
团队风貌、团队协作与沟通、组织与管理能力和工作计划性等(占5%);
采取分步得分、累计总分的计分方式。各环节分别计算得分,错误不传递,按规定比例计入团队总分,不计参赛选手个人成绩。
六、电子设计—嵌入式产品开发
1.竞赛目的
促进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参与赛项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引导高职教育在嵌入式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相应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与专业调整。检验高职学生在嵌入式技术应用方面的职业能力以及质量、效率、成本和安全意识。
2.竞赛内容
参赛队在规定时间组装调试一台自动控制小车,并在嵌入式开发环境下编制个性化的控制软件。“小车”制作完成后在大赛提供的模拟环境中执行寻迹、定位、图像识别与成像、无线通讯等任务。
“小车”可以通过寻迹方式行驶到达各地形标志物,并通过摄像头对标志物进行拍照和物理探测,并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发回探测数据和标志物图像。
在完成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参赛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扩展发挥。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队长1名,并可配2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期间,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七、 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
1.竞赛目的
适应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对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以物流业的核心环节之一,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竞赛,引导相应高职专业明确物流人才的培养定位与规格,引导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展示参赛选手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吸引企业参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2.竞赛内容
(1)制定储配方案
选手根据所获取的企业的储存、配货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分工;编制可实施的储配作业方案;计算出所设计方案的各项作业成本与时间;安排工作计划;预测出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方案。
(2)实施储配方案
选手根据上述储配方案的设计结果,在竞赛场地实施方案。
3.竞赛方式
比赛采用团队的方式进行,每支参赛队由3名选手组成,其中主管1名(对方案的设计、修订、客户优先等级、外包与否等负主要责任),并可配1名指导教师。参赛选手须为2010年同校在籍高职学生,男女不限。
比赛期间,允许参赛队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则,接受指导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指导,接受指导的时间计入竞赛总用时。
赛场开放,允许观众在不影响选手比赛的前提下现场参观和体验。
4.成绩评定方法
以竞赛过程的成本与费用核算为评分依据,以成本与费用最低作为综合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