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河南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评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
王贤1989年进赊店酒厂当了一名技术员,1996年被评为“省级品酒师”;2000年获得全省品酒大赛冠军,之后连续做省级评委;2005年,获得全国白酒品评大赛第四名;2006年,免试进入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国家高级评酒师行列;2010年,她在第二届全国白酒品评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了“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她主持研发出的中国赊酒和青花瓷系列,一经上市,便在高端白酒界引起巨大轰动;面对瞬息万变的白酒市场,她肩负着不断开发新品,严把质量关的重任。
微微举起酒杯,置于眼睛斜上方,观其色;再置于鼻下二寸处,不摇杯,轻嗅其气味;然后轻啜一小口,让清澈透明的酒体先落在舌尖上停1~2秒,再渗润全舌,转几回,酒之醇厚便弥漫口腔。
片刻,她便准确地说出了该白酒的香型、度数、产地、年份、牌子、香气来自哪几种成分、酒采用哪几种粮食、哪种工艺。
她,就是王贤,河南赊店老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评委、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评委、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
赴京参赛,
不携红装携酒箱
2010年11月,无疑是她最忙碌的一个月。
11月30日上午,见到她时,她刚参加完第二届全国白酒品评职业技能大赛,回到郑州。乳白色的薄呢风衣,橘色的围巾,咖色亚麻长裤,眼光清澈明亮,蓬松的短发简约时尚。举手投足之间,严谨干练的气质丝丝散发。
整个赊店老酒新办公大楼里,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赊店老酒的领导和员工们也忙着迎接这位“功臣”。
对于在赛场身经百战的王贤来说,这次比赛是她感觉压力最大的一次,差点与成功擦肩而过。
自从报名后,她的心思完全扑在了这次大赛上。赊店老酒总经理李刚为她买了价值十多万元的各种酒和书籍资料。她开始了6点起床、凌晨睡觉的学习生活。直到11月中旬去参赛,她还把各种大瓶小瓶的白酒都装在了包里,却没有带一瓶化妆品,衣服也仅是身上穿的一套。
这次考试打破常规,采用6杯一轮的比赛方法,全部下来要品84杯不同种类的白酒,而且使用电脑改卷。可惜的是,她在第一轮品酒时,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忘了涂轮次。这就意味着第一轮的品酒成绩将是零。
“当晚我一夜都没睡着,心情低落到了极点,想着这次比赛肯定没戏了。公司选派我来参赛,是代表豫酒企业的实力和水平,省领导都对我寄予了厚望。这次全国有200多人参赛,只有进前23名,才能获国家表彰。第一轮成绩就被作废,后面可怎么办呢?”王贤回忆那时的感受特别煎熬。
但无论如何,之后的几轮比赛,还是强制自己要镇定,最终理论和好几轮品评都是满分。
即使第一轮没有成绩,她还是取得了第18名的好成绩,与河南另外一位选手一起荣获了第二届全国白酒品评职业技能大赛的“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对于王贤来讲,她早已是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双料评委。她来参赛,更重要的是,她的成绩不仅代表着赊店老酒,乃至整个豫酒的最高技术水平和质量。
王贤回忆,进赊店这么多年,连培训、参赛、买书、买酒,所有的花费将近百万元,每次向总经理李刚申请,李总总是说:“只要对公司发展有益,只要对提高技术有利,只要对品酒有用,一切事和费用公司都支持。”
从滴酒不沾到品酒大师
一个品过上万种白酒的女人,平时却滴酒不沾;一个头上有着无数光环的女人,却从不施粉黛;一个有着让人羡慕的职业的女人,却过着没有“滋味”的日子。
1989年,王贤刚进赊店酒厂时,看到白酒就怵得慌。“什么一级、二级,根本尝不出来,全都是一个味儿辣!”她回忆。
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会区分浓香型和清香型酒的差别。每天师傅拿出不同级别、不同品牌、不同香型的酒让王贤来品。
“酒就像人一样,见的次数多了,它的模样味道、性格脾气,自然就摸着了。”王贤说。
每天都要品不同种类的酒,有时候还要品尝基础酒,有苦的、有酸的,甚至是臭和涩等不可名状的怪味,有时难受得几乎想吐。因为酒精度数高,有些基础酒刺激性很强,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下来,舌苔发白,味蕾麻木得吃什么东西都没味了。
但只要有培训机会,她都积极报名。她不断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品酒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一个优秀品酒师的成长至少需要数年的历练,更需要耐心和执著。”王贤说。
王贤的同事们都知道,其实她很喜欢吃辣的。但她为了保持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度,不但拒绝吃辣,就连炒菜除了油盐,也不放味精、五香粉等调料。
在同事眼里,王贤其实也很爱美,但她从来都是素面朝天。她也买过香水,也有朋友送过她香水,但她精心收藏了十几年始终没用过。
她说:“香精会影响嗅觉,容易使工作准确度产生偏差,所以即使是洗手,我也是用香味较淡的香皂,怕在接触酒杯的时候沾在上面……”这些在常人看来有点不近人情的要求,却是一名品酒师所必须恪守的。
在人们的想象中,品酒师应该很有酒量,但事实上,为了保持嗅觉和味觉的敏感度,不至于过早退化,王贤平时滴酒不沾,一直都保持极清淡的饮食习惯。
千百次试验,诞生中国赊酒
品酒师的职责不只是鉴别酒的好坏,她的业务水平代表着企业最高技术水平,代表着企业生产的任何一款产品的品质。品酒师还肩负着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适时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重任。
白酒市场瞬息万变,中原历来又是酒企必争之地,任何品牌的酒都可以分得一杯羹,外阜酒又占了很大比例,作为老牌豫酒企业的赊店,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赊店老酒真正天长地久,成了王贤思考最多的问题。
“想要冲出重围,不走高端肯定不行。”王贤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白酒口感的要求也更高了,而且80后和90后的消费者更注重健康和酒后舒适度。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不断去外地考察学习,王贤总结出,目前消费者对白酒的口感的需求逐渐从浓郁向淡雅、从醇厚向绵柔、爽净方向发展。
2006年,王贤考察归来,她领着赊店的研发团队,开始研发高端酒中国赊酒。确定好市场需求的标准之后,从厂里各种级别的基酒中选取样品,进行逐一勾兑试验。
按照常理,将口感互补的两款酒勾兑到一起,应该能弥补各自的缺陷,但最终出来的口感有时并不是想要的那种;或者想要的口感出来了,但又出现了新的缺陷。
口感适合,并不意味着酒精度、酸度等指标都同时达标。而且,即使这两项都合格了,小样的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大样的成功。原始数据确定后,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比例勾兑,才能保证大样和小样口感的一致。
而且,酒在包装出厂以后,还会继续发酵,还会进行物理和化学的反应,所以,王贤必须把前期的口感和后期的口感差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以保证口感舒适。
经过半年千百次的尝试,终于成功研发出了中国赊酒。中国赊酒窖香幽雅、陈香舒适、回味爽净,一经上市就在业界引起了轰动,为赊店进军高端酒市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恒温窖藏、手工造化,
青花瓷实践着创新方向
随着消费者对白酒饮后舒适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王贤经过调查发现,白酒有从高度酒像低度酒转变的趋势。
2010年,王贤再次主持研发了赊店另一款高端酒:青花瓷系列。青花瓷在延续中国赊酒窖香幽雅的基础上,把度数降低到46度。52度是酒精和水分子结合最好的时候,度数降低到46度,酒体容易浑浊发白,要保持度数低而口感不淡,这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了。
刚出来的基础酒性子很烈,地下环境受外界温度影响小,在20多摄氏度的恒温环境中保存,能促进酒中成分的酵熟,有利于酒的口感更加绵柔。而且陶坛的材质相比其他容器,更利于醇类物质的挥发,以保证饮酒后的舒适度。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王贤他们终于研发出了赊店青花瓷系列,包括“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 将“恒温窖藏”、“手工造化”两大核心诉求融入其中,体现了“国酒老店”的品牌魅力,被专家评为“豫酒金花”。
“未来白酒要不断创新,跟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今后赊店还会在酒后舒适感上创新,适量加入中药成分或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增加白酒的保健功能。”王贤对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访在助理人员一遍遍的催促下中结束,王贤要驱车赶往机场,奔赴成都参加会议。在品酒的道路上,这个知性美丽的女人从未停歇。
路漫漫其修远兮,她正在用勤奋和执著上下求索,酿造着独特的人生美澧。她从来都坚信“做酒即做人,品酒即是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