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大手笔发展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人才(组图)

2010-12-02 19:43:29

\  

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全景

  编者按:近年来三亚市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教育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亚市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的发展之路,带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了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也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此,本网从11月25日起推出“三亚教育谱新篇”系列报道,让各界读者深入了解三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

  人民网三亚频道11月26日电(路茂红报道):

  近年来,三亚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为夯实城市发展基础、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三亚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6年以前,三亚原有3所中职学校,分别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管辖的海南三亚技工学校、三亚市管辖的海南省海洋学校和三亚市职业中专,3校学生总量不足600人,校园占地面积小,设施设备简陋,社会知名度低,学生就业难,办学效益低下。

  当时,全市初中升高中的毛升学率只有30%,农村中学的大批学生初中毕业即流向社会,成为农村新的剩余劳动力,由于没有基本的就业技能,不少人无所事事,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酒店业、城市商贸业急需大量受过基本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城市的迅猛发展对合格用工人员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为适应城市发展对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积蓄后劲,三亚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率先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下大手笔、大力气、大举措发展职业教育,由此掀开了三亚职业教育的崭新一页。

  “发展职业教育手笔之大,全国少有”

  2007年,经海南省政府批准,三亚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手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将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与海南三亚技工学校3校合并,成立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和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校挂两牌,双方共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前排左二)到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考察

  2007年3月28日上午,新的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暨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工典礼在荔枝沟教育园区隆重举行,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宣布开工,三亚市职业教育的崭新篇章由此掀开。

  新校区占地400亩,教学用房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4.07亿元,按一万人规模设计,目标是建成国家重点标志性示范性万人职业技术学校、琼南地区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及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

  从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投资、扶持力度等方面,可以看出三亚市委、市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手笔之大。

  ——投资之大。

  在三校合一的基础上,三亚市无偿划拨当时总价值3亿多元的388亩土地用于新校园建设。新校园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2.37亿元,二期工程投资1.7亿元,工程总投资4.07亿元。截至2009年底,两期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包括12层教学综合大楼、2栋教学楼、5栋实训楼(含1栋四星级标准装修的酒店实训楼)、藏书25万册的图书馆、12栋设施完善的学生宿舍、可容纳上万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食堂及教职工专用食堂等。一座美丽的花园式校园出现在人们面前。

\  

藏书25万册的学校图书馆

  此外,三亚市将市政投资2.8亿元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市体育中心(包括1.6万人座位的运动场、4000人座位的体育馆和标准八道游泳馆)与新校园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交由学校管理,向社会开放。体育中心于2010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升学校的档次,完善学校的办学设施,使学校成为三亚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校园两期工程加上体育中心项目,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总投资达到7亿元。此外,学校投入7000多万元购进各类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备了60多间实习教学车间和一间实习酒店供学生实训学习,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力度之大。

  2007年12月30日,随着一声巨响,与新校址毗邻的三亚市华盛天涯水泥厂7座大型水泥罐同时倒塌。至此,三亚空气质量“头号杀手”——三亚华盛天涯水泥厂被彻底爆破拆除,水泥厂拆除后腾出的154亩地,全部用于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二期建设。

  天涯水泥厂建厂投产已31年,年产值达3000万元,是三亚市的利税大户,但由于紧邻市区,对三亚城市的空气造成较大污染。为此,三亚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产业调整、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合并在一起解决,下决心关闭并拆掉了水泥厂,“腾笼换鸟”,为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开辟出足够的空间。令人欣慰的是,以前就水泥厂关闭、搬迁问题上访人数多,矛盾尖锐,而这次工人们听说搬迁工厂是为发展职业教育让路,举双手赞成,三亚市也对水泥厂的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

  为了让升不了普通高中的孩子一个不漏地读职业学校,从2007年开始,三亚市财政对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读的三亚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课本费、住宿费,补贴生活费,为此每年要为每名学生支出5500元左右。2007年9月,市财政拨款600多万元,实现了贫困孩子免费读职校学技能的梦想。

  2009年,三亚市政府又一次扩大了“三免一补”的范围,基本上做到了让三亚市所有的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困难生源都能够免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技能。为此,三亚市财政每年支出2000多万元。

 \

 整齐、漂亮的学生公寓

  一次性投入7亿元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是海南、三亚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全国也不多见,成为海南省当年最大的民心工程,引起省内外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杨士秋、胡晓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文化部部长蔡武,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国家扶贫办主任刘坚等先后到学校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2010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调研。看到学校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建成并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成绩时,刘延东用12个字“认识高、决心大、措施实、效果好”给予了充分肯定。她勉励学校抓住有利时机,把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让升不了高中的孩子一个不漏地来职校学技能”

  大手笔建设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适应城市发展对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三亚市委、市政府有着更高战略层面的考虑。

  2006年,三亚提供就业岗位17000人,其中三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仅7000多人。三亚每年初中毕业生近8000人,能够就读高中的3000多人,就读职业学校的仅有500多人,还有4000多人没有接受基本的就业技能培训就直接流向社会。

\  

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正在学习发动机构造

  海南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江泽林认为,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设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关三亚乃至海南省就业人员的素质,事关三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三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

  因此,新建成的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仅仅是教育层面的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项目,担负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教学任务;它还是社会层面的扶贫项目、生态保护项目,承担着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政治任务,这样就可以逐步引导偏远山区的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合理调整三亚人口布局,更好地保护三亚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在学校建设阶段,江泽林多次到新校区工地现场办公,解决建设用地、学校定位、发展规划、水泥厂拆迁清算等问题。每次来学校,江泽林都向学校负责人讲清一个道理,让教职员工明确肩负的责任: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掌握了现代社会谋生所必须具有的劳动技能,接触到大都市的繁华与文明,他肯定会在城市找工作解决就业,不仅有助于他所在的贫困家庭脱贫,如果他以后在城市定居,将父母接来同住,山区的贫困人口将逐步减少,这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就是教育扶贫、教育移民,这就是实实在在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007年9月20日,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行新校址第一次开学典礼,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目标,创造了三亚速度。由于三亚市对职校学生实行“三免一补”的优惠政策,免费到职校读书吸引了大批农村中学的初中毕业生,学校顺利完成2007年秋季招生任务,2339名新生兴高采烈地走进新校园,而05级、06级在校生总数不过466人。

  “让升不了高中的孩子一个不漏地来职校学技能”,这项民心工程不仅惠及三亚广大贫困学生,也惠及周边市县。2007年,为发挥琼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三亚市向地处五指山腹地的昌江县提供100个免费到三亚中等职业学校读书的名额,100名贫困山区的孩子第一次享受到三亚的碧海蓝天,其中大部分来自昌江县最偏远、最贫困的王下乡。

  陈敏就是这100名昌江子弟中的一个,父母都是七叉镇上的小学教师。由于家里有三个孩子同时上学,家境十分困窘,想出外开阔视野的陈敏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成为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07级的一名学生。两年技校生活不仅让陈敏出色地掌握了汽车及机械维修技能,也大大改变了沉默寡言的内向性格,因为他担任了校团委的纪律委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和文娱活动,“08年的学校元旦晚会,场地搭建、舞台布置都是由我安排的。”2009年9月,陈敏到三亚一家新组建的部队工厂工程维修部实习,一个月后工厂就与他签约,三个月后陈敏成为班组长,管理10名员工。目前工厂正准备派遣他作为业务骨干去青岛接受为期一年的培训。

  2008年9月,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3342人,在校生达到6000人,共有74个教学班;2009年9月,学校招收新生3373人,在校生达到9193人,共有148个教学班;今年9月招收新生4149人,超过万人规模,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万人职校的建校目标。尤为重要的是,使三亚全市初中升学率从原来的30%左右提升到60%左右,实现了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大大缓解了三亚教育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  

学生们在酒店标准客房教室进行实训

  董明顺家住三亚市天涯镇华丽村委会龙干二村,从小勤奋好学,初中在三亚市实验中学就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又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他与父母商量,想读职校学得一技之长,将来一样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样,董明顺成为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08级的学生,天涯镇的许多孩子和董明顺一样都来到了职校,07/08/09三个年级中,仅来自天涯镇的学生就达到500多名。

  “我们是幸运的。”目睹村里的许多孩子初中毕业后无所事事,有的甚至赌博、吸毒,走上犯罪道路,董明顺非常珍惜职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一流的实训设备,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今年6月25日,董明顺一路过关斩将,代表海南省到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钳工组三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对于自己的工作前途,董明顺充满信心。

  为做到“一个不漏”,三亚市教育局向城乡各初级中学下达任务,必须将升不了普通高中的毕业生全部送到职业学校就读,并作为考核初中校长全年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每年中考前,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派人下到各农村中学,宣讲“三免一补”政策,发动广大农村学生来职校就读;还通过镇政府、村委会做村干部的工作,让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和学校情况,动员村干部组织适龄学生来学校就读。今年7月,学校与三亚市育才镇共同启动智力帮扶工程,由育才镇政府组织高峰、雅亮、育才等贫困山区的适龄孩子来学校读书,学校在“三免一补”的基础上实行“四免一补”——免校服费,这些孩子的校服费从学校经费中支出。

  此外,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主动承担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市区转移。从2008年初至2009年6月,学校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696人,培训内容涵盖31个工种,尤其是市场紧缺的电工、烹饪、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酒店服务等岗位。这些农村劳动力经过1-3个月的强化培训后,绝大部分掌握了一技之长,走向就业岗位。

  2010年1月,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在学校图书馆前,以学校校园为背景,就“发展职业教育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培养技能人才”对海南省省长罗保铭进行了专访。

  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学历直通车

  苏定级是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07级学生,09年实习时被亚龙湾某国际品牌酒店要走,目前已成为该酒店工程部的技术骨干,月薪近3000元。

  “我们的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上岗,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选订一空,”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石磊自豪地说。这得益于该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订单式”培养、“一站式”到岗培训的办学方式,实现了学习培训和就业上岗的无缝对接。2007年入学的2339名学生,就业率达到98%;2008年入学的3342名学生,目前与企业的签约率达到94%,专业对口率均达到100%。

\  

校企合作办学签约仪式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早在2007年建校之初,学校就紧密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开设了酒店服务、旅游外语、导游、汽车维修与驾驶、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维修、烹饪等市场急需的专业。随着三亚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又相继开设了电算化会计、农机修理与工程机械、动漫设计、广告制作、楼宇自动化、电气自动化、高尔夫管理、美容美发、园林设计、游艇服务等专业,目前已形成电工电子、汽车机械、旅游酒店、电脑财会、体育美容、涉农类等六大类47个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特色鲜明的专业,其中酒店服务、汽车维修、制冷设备等已成为供不应求、知名度很高的品牌专业。

  在办学方式上,学校认真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与广大企业合作,吸收企业参与办学,既改善办学条件,获得一流的实训设备,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材内容,为企业量身打造培养员工;又为学校落实了一批实训基地和就业合作单位,大大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先后与省内外62家企业签署就业协议,与24家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学校成立了自己的汽车驾驶学校和汽车维修厂,光宝集团进驻学校,海尔集团三亚售后服务中心也设在校园内。

  “订单式”培养是学校的最大亮点和特色,这种按照企业实际用工需求量身打造、学生毕业时即可完全胜任岗位工作的教学模式,完全节省了企业招收新员工后还要进行岗前培训的时间,实际上将企业的新员工上岗培训前移到了学校,并且这种“上岗培训”完全结合了企业的员工培训课程,是在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在三亚“招工难”、“用工荒”的情况下,“订单式”培养受到众多企业的欢迎。

  2007年秋季入学的酒店服务、旅游外语等专业16个班全部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每个班都与不同的企业合作办学,成为“某企业冠名班”,如“喜来登班”、“万豪班”、“天福源班”等。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定期派管理人员来学校,为“喜来登班”的学生讲授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培训课程,酒店承办重大活动时经常组织学生参与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五星级酒店的服务氛围。学生们一入学就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学习起来目的性强,各方面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在第三年去企业实习时上手非常快。来自文昌农村的莫秋雅是“天福源班”的学生,学的是俄语,2009年9月去三亚天福源度假酒店前台实习时,正赶上酒店迎来大批的俄国客人,她学的俄语派上了大用场,一个月后酒店就与她签订了劳动合同,一年不到就提升她做了领班。

  2008年3月8日,学校同时与北京工业技师学校、广东省水产学校、广东省贸易学校、广东省新闻出版高级学校等四所学校签约,进行联合办学,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三亚的农家子弟走出海南,就业于全国各地。迄今为止,学校共与全国各地18所职业院校实行联合办学。这种联合办学采用“1+2”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三亚就读,第二年、第三年在合作院校就读、实习,毕业时同时获得两所学校的文凭。

\  

派遣教师到德国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

  为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今年5月,学校与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签订联合办学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办学点,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探索实施职业教育的国际接轨,培训项目、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及授课教师均由德国IST体育休闲旅游学院提供,学校提供培训场地及相关服务。今年8月,联合办学点举办了旅游服务专业第一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三亚大中专院校旅游服务专业教师及相关人员。

  另外,农村发展学前教育需要大批的幼儿教师,学校将与琼台高级师范专科学校联办学前教育专业;与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联办护理专业;与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合作开办文艺班,填补琼南地区没有艺术类院校(专业)的空白。

  为了让天赋较好、热爱学习的学生获得更高的学历,从今年开始,学校准备在部分专业开设高级大专班,让学满三年毕业的学生直接在本校学习大专课程,再读两年后获得大专文凭,同时获得高级技师证书。这种“学历直通车”的教学模式将使许多贫困学生走出校门时,成为掌握较高应用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2009年,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劳动部确认为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2010年4月,学校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目前学校正着手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的申报工作。

  仅仅3年,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在校生不足500人发展到万人规模,建筑面积从不到3000平方米发展到17万平方米,占地面积从不足20亩发展到400亩,固定资产从不到700万元发展到7亿多元,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这种发展速度在海南省甚至全国都是罕见的,这得益于全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更得益于三亚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得益于三亚这座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迅猛发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目前学校以“提高质量,稳步发展,控制规模,狠抓内功”作为工作重点,准备开始学校的二次创业,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打造琼南地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力争3-5年内成为万人花园式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逐步发展成为三亚职业技术学院或技师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职教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