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祝建材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8%以上。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从企业的岗位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高职教育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充分吸收医药企业、医院药剂科人员参加。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本专业业务范围涵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7种职业、34个工种,涵盖了中药行业农、工、医、商4个方面的主要工种,这34个工种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与中药行业的其他工种有相通性,能胜任这些岗位工作的人在中药行业内部转岗也比较容易。
--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我们采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吸收有关高校及中药材生产企业专家参与中药栽培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生产企业专家参与中药制药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经营企业专家参与医药营销方向课程设计;吸收药品检验机构专家参与中药分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市场调研情况和《中药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对34个工种的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大的能力领域(社会生存通用能力、中药行业通用能力、专门化能力),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具体能力,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
--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真正解决“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即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校教师讲授,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立了“1234”(一目标、二体系、三结合、四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目标是指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二体系是指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三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相结合、继承性教育与创造性教育相结合,四条件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条件、以“双师型”为主的师资队伍条件、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条件。
--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们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中药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中药栽培、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营销等二级单元模块(专门化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顶岗实习三部分。校内实训包含320个实训项目、1070学时;教学见习包含药用植物野外教学见习1周、课间教学见习2周、毕业实习22周,共25周,以每周28学时计算,折合700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总计1770学时。理论课时(1766学时)与实践课时之比约为1∶1。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通过经营实习、阶段性专业实习(市场调查、见习推销、营销策划、网上贸易实习等)、综合职业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来强化。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到商业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商品销售实习,熟悉商品经营的基本过程,掌握商品经营的基本技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网上模拟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来完成,使学生将3年来所学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等融合成综合业务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再经过毕业设计的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基本技能考核。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中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