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也步入大发展、快发展时期,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提高了个人职业发展潜能,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摆在广大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构建有效的就业机制,真正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徐景录
近年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构建起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学习-就业”一体化机制、就业指导全程化机制、毕业跟踪帮扶机制等,使一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到在校生1.1万人的规模,每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真正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全员参与,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招生就业处、各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网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学院积极鼓励全院教职员工利用自身社会关系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近3年,通过教职员工联系就业渠道,安排学生就业占到毕业生总数的26.6%以上。生物工程系主任李世教授是全国知名的中草药栽培技术专家、河北省山区综合开发利用首席专家。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联系全国有关农业科研机构、种子公司,推荐毕业生就业。每年的11-12月份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也是他最忙碌的时期。该系教师在他的带领下,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寻找工作岗位,该系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
学院主动打通校友介绍就业的信息渠道。学院把以校友促就业作为安置毕业生就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就业处、各系建有详细而动态的毕业校友信息库。每到毕业生就业季节,就业处、各系便组织力量给他们发函、打电话、通过网络提供毕业生信息,使他们尽其所能帮助学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通过遍布全国各地校友这个渠道安置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23.4%。
“学习-就业”一体化,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专业设置与用人市场需求实现对接。每年学院就业处、各系、各教研室都要派人对本地人才市场进行走访,同时广泛收集京、津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人才市场信息,聘请行业领导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顾问,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使学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实现无缝对接。
二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就业岗位实现对接。学院围绕“理论够用、重在技能培养”的办学理念,加大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专业课教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训课时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生物工程系的中草药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对中药材栽培、蔬菜栽培等与农时季节紧密相关的课程实施“滚动式”实践教学模式。专业课教师结合科研项目从第二学期(即次年春季)开始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在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内,结合农时季节打破学科界限,不受开课先后顺序的限制进行全程“滚动式”实践教学。教师在校内实验田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干,实行“联产计分”,使学生真正掌握多种中药材、农作物生产的管理技术,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牧医系、生物工程系每天安排2名学生轮流到教学兽医院、植物医院顶岗实习,实行工学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农村养殖户、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是实习与用人单位实现对接。各系加强对毕业实习环节的指导工作,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互动双赢的合作培养人才的联合体,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即在实习单位就业,实现了“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就业指导全程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学院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贯穿于3年的学习阶段,同时辅以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就业指导形式,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前,分年级、分阶段对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教育。
具体来讲,一年级学生强化思想就业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有就业的危机感,入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紧紧围绕就业这个中心展开。如生物工程系通过开展大三、大二与大一新生结对子的“帮、带、促”工程、学习经验交流会,使新生掌握学习方法;召开“学习、就业、创业”师生座谈会,使学生接受到职业信息和就业意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努力方向,达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质的转变。二年级强化技能就业教育,各系通过举办学术讲座,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给学生传授“技能就业、创业",“技能立身”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其技能水平。三年级开展求职技能训练,讲授劳动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就业形势与应聘技巧等知识,举办简历设计大赛、校内模拟招聘会,到当地人才招聘会现场感受招聘氛围,以提高学生参加招聘会时的应变能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就业困难的学生,学院则组织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工作岗位。
此外,各系围绕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职业关键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跟踪帮扶,让毕业生真正发挥才干
学院针对到农村基层就业当“村官”的毕业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知识技能欠缺,特别是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科学管理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困难,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做“村官”成长的坚强后盾。
学院组织生物工程、牧医、园艺等专业的专家、教授组成科技服务团到任“村官”、参加“三支一扶”工作毕业生集中的县、乡调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派科技导师巡回指导。毕业于生物工程系设施农业专业的“村官”钱红梅在廊坊市香河县钱旺乡义井村协助村主任搞文明生态村建设中,缺乏园林、能源利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回校求助,学院立即派河北省山区综合开发利用首席专家李世教授为组长的5名园林、农业规划、设施农业工程方面的专家进行指导。目前,该村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80%以上的家庭使用上了沼气能源,实现了农作物秸秆、农村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