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员热议
不会造成"做嫁衣"的矛盾
解决当前学生,特别是职教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加大对其进行实践操作、实用技能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边学习理论知识边熟练机器操练,还可以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式就业"的方式,让学校与企业充分结合了解,保证学生一毕业就能进入企业并熟练开展工作。
不管承认与否,处在改革开发前沿的中山市,已经被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珠三角势必会掀起一场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产业淘汰的革命。加上广东省实施"双转移"战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污染较大企业将被"转移"出去,产业调整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产业的转移升级,不可避免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中山如何处理好产业调整和毕业生就业这个难题呢?一方面借此机遇腾出"笼子"引来"凤凰",另一方面利用产业调整,培养产业工人,并提升他们的素质。
产业的调整升级,需要有不同层次的人才作为后盾。中山特色产业,如服装业、灯饰业、五金业、电子产业等,目前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以满足生产的需求。中山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几年前就提出了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包括市高级技工学校、中山中专、中山职院、火炬职院,以及各镇的高中等在内,中山市已拥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约6万名,很多毕业生都受到企业的热捧,就业形势甚至优于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当然,不可否认,目前中山市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大部分属于低层级人才,这些人才只能适应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需求。
一方面,部分层次低的产业将被转移出去,另一方面是中山市还在源源不断地培养技工人才,这是否会造成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矛盾呢?对此,政协委员李森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山市的职教结构是合理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中山市仍需要大量的、有技术的技术工人,甚至要继续培养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产业工人。目前中山市的中低层次产业工人需求量很多,职教院校依然有扩招的空间。
如何促进中山市职业教育更好更健康发展?李森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认为目前职教园区离中山城区较远,由于来往学校与城区之间的公共汽车密度小,加上大部分老师都住在城区,每天上下班很不方便,学生周末到城区也要费不少时间。李森建议从师生出行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职教园区周边的交通环境,这样才有利于稳定老师队伍。谈到人才落户问题,李森建议有关部门适当放松人才落户制度,吸引优秀的大专毕业生安心留在中山工作、创业。
■ 权威访谈
建立产业工人提升自身素质机制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每个学校应该时刻瞄准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扣产业发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让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产业不断调整、不断升级的变化。
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春旭同样认为,目前中山职业教育架构还是比较合理和科学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操作能力强的产业工人,满足中山市特色产业的特色产业工人的需求,这也是当前促进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王春旭分析道,“职教园区的发展方向,说到底应该围着产业转,围着市场转,只有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才是大力发展职教园区的最终目标。”王春旭告诉记者,中山正在进行产业转移调整和升级,或许中山市将来需要中低层次产业工人的数量越来越少,但我们不应该担心中山职业教育培养出“过剩”的产业工人。王春旭表示,中山市的职业教育结构和方向也应该是不断调整和发展的,从招生方面,在做强做大学校后,完全可以面对全省全国拓展招生空间和范围,甚至可以办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职业教育,为全国各地培养合适的产业工人。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随着市场对高层次的产业工人需求量的增多,目前中山市以中等职教为主的职教架构应该逐渐调整,“不管如何发展,能培养出与每个阶段产业调整发展相吻合的毕业生,就有最合理和科学的。”
王春旭认为,现在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中低层次产业工人,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因为社会竞争激烈,加上低层次产业不断被转移出去,目前培养出来的中低产业工人也有面临失业的危险,因此只能把自己变成高层次的产业工人才能立于竞争不败的地位。为此,王春旭认为市政府应该建立一个产业工人进一步提升自身技术素质的机制,让各层次的产业工人通过公平、统一的平台学习提高。当然,也可以通过各类考试进入大专院校或者成人学校进修。“说到底,解决就业难题,除了学校、政府、社会等的共同努力外,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才是根本之计。”
■ 新闻背景《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突出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