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应制造业需求 大学生放低姿态到职校去充电

2010-06-19 02:21:49

参加18次招聘会空手而归,职校充电后成了“香饽饽”
  日前,嘉兴火车站里停了10多辆苏州大巴,它们专程前来迎接云南联合经济学校培养的450名技工。

  据奉化职教中心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该校连续8年就业率在98%以上。

  中职毕业生职场“受宠”,与“哀鸿遍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热一冷强烈的反差。

  就业压力下,一些大学生开始放低姿态到职校去充电。这一群体性的“回炉”现象,已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率先兴起,并开始向全国开始蔓延。

  奉化职校“回炉”生超千人

  来自辽宁的大学毕业生范亚明没有料到,此次江南之行会屡屡碰壁。他先后辗转宁波等地,参加了18次招聘会,却仍空手而归。

  在学校成绩优异的他,步入社会却经历一次次失败。他开始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反思,为什么每次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败下阵来?

  在奉化,求职遇挫的大学生间流行着一种动向——到职校去再学习。来自宁波奉化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等4所职校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在奉化到职校继续学习的大学生已超过1000名。

  范亚明也在奉化职教中心加入了“回炉”大军,原本学机械专业的他选择了数控机床技能培训。

  奉化职教中心校长办公室主任毛朝晖说,该校尝试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根据企业的订单与产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

  “‘真刀真枪’地学技能后,学生毕业可以零距离上岗,不需要企业再进行岗前培训了。”毛朝晖说。

  事实证明,毛的说法并不夸张。经过3个月的学习,范亚明再一次走上应聘之旅就被宁波一家电子企业录取了。在范看来主要原因是,现在不仅理论知识扎实,也有了动手能力。

  奉化运用全省首创的半工半读模式,多所职校开始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制培训项目。

  正规大学也开办起了培训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说,“回炉”职校感到“掉身价”,但是在白领岗位短缺的情况下,不得不挤向蓝领岗位。又因为缺乏技术操作能力,一开始并不能胜任工作,才无奈向现实低头,做一回“回炉”生。

  采访中,更多的“回炉”大学生不愿意提及这段经历。蓝领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还是令其感觉有损颜面。

  尽管内心抵触,大学生“回炉”职校已在嘉兴、上海等杭州湾地区涌现,甚至毕业几年的大学生都前去职校“补课”。

  去年毕业于黑龙江一所大学的时花,在海盐猛凌汽车配件公司技术部工作时感到技术不熟练需要充充电。下班后,她常常赶到海盐职成教中心参加维修电工培训班。

  目前,连一些本科院校也关注起了职业教育的市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已开办起了培训班,专门针对“回炉”大学生进行外语、职业技能的封闭培训。

  或为增加就业砝码,或为适应工作需要,大学生“回炉”充电这种现象珠三角更为突出。

  据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另一方面,我国的年轻高级技工却严重短缺。

  社会职业教育的需求已被民营资本嗅到商机。温州12所民办职业学校将联合“出击”组建职教集团,大量开办为社会提供一定特色的职业技术培训班。

  理论与实际脱节需要反思

  对此,有学者认为“回炉”折射出大学生务实的就业观,但是,更多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无奈,带给他们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有内心的一种疼痛。

  浙江传媒学院社会学博士方建移认为,这种现象的背后,高校的培养模式需要反思、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模式同样需要反思。

  “当前,某些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方建移说,“同时,学生学习中也没有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际脱节。”

  浙江大学社会学专家毛丹说,大学生“回炉”,更主要反映了当前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在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处于平行的状态。上世纪80年代,我国试图借鉴德国的经验。但是,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职业教育偏弱的现象有增无减。

  “不合理教育结构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一个结果:社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毛丹说。

  对此,更有专家表示,大学生回炉,考问的不仅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了当前经济结构问题。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且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

  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转变,或为抚平大学生“回炉”之痛提供逆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