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和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2009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课题成果近日公布。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职业教育已成为广东省“双转移”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冯胜平介绍,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估不仅只考虑学校规模、基础建设等,更关注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率以及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等。广东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办学形式多样化,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课题组专家认为,“双转移”战略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产业向广东北部山区腹地和东西两翼地区转移,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广东省每年从欠发达地区招收15万名初中毕业生就读珠三角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在珠三角地区就业。据初步统计,广东省珠三角中职学校和省属中职学校2008年共招收了8万名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比2007年增加了3万人,增幅达60%。全省教育部门有410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共培训50多万人。
专家分析,“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力转移,为该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来自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双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质量,培训转移后的工资水平比未受训的农民普遍提高20%至30%。
如何进一步提升广东职业学校竞争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管理与决策科学研究所所长林平凡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职业院校发展方向要与产业升级对接。
“规划和引导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提高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敏感度,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生的培养方式。”林平凡分析,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目前,广东职业教育正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重点培育一批与本地支柱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以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需要组建机械、电子等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道路。
课题组专家认为,要加快职业院校合格教师的培养,多途径、多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林平凡说,必须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人才需求,“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