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载体培养人才
本报讯(记者 时晓玲 通讯员 张占英)一张张薄薄的春饼,飞落寻常百姓家,一个村子的命运由此改变,春饼摊开的是致富之后的幸福笑脸。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康陵村是明武帝朱厚照的陵寝地,长期以来,康陵村一直以林果业为主,经济增长缓慢,成为昌平区30个低收入村之一。2006年,昌平职业学校以康陵村为基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学校在明史专家的指点下,确定开发“正德春饼”,制定一套完整的春饼产业发展方案,在学校和村里多次开展技术培训。“过去天天想钱,现在天天数钱。”康陵村委会干部左爱红说。康陵村的旅游收入由3年前的几万元,去年一下子达到了200多万元。
康陵村的帮扶是昌平职业学校一个办学改革的案例。“职业教育只有面向社会,植根于社会实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才能找到位置不断壮大。”校长段福生说,“职业教育要生存,与区域经济差一步都不行。”
记者了解到,学校办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就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及时进行专业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校结合昌平区的“一花三果”(百合、草莓、苹果、柿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开设了食品检测、生态景观与园林设计、都市农业等专业;围绕昌平区的现代制造、能源科技产业,尤其是“北汽福田”、“三一重机”等大型企业落户昌平,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结合昌平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休闲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会展服务、物流、动漫设计、体育休闲等专业。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冠名班、引进企业项目、校外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订单式培养、参与社会服务等多形式、多途径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化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多年来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
同时,学校大力开展面向人人的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和智力支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转岗培训,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为社区公民提供休闲培训,提高公民的生活品位。学校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进行深入细致地调研,在充分了解农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大篷车”的形式,坚持送教下乡、送教上门。
为村干部开展管理、法律、财务等引导性培训,提高了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针对农村的富余劳动人员,开展保洁、家政、汽修、花卉、烹饪、计算机、电工等技术培训,帮助农民顺利转岗,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广大农民在职业教育中增长本领、得到实惠。3年来,农民培训工作覆盖1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1.3万多人次,八成以上的农民学员实现了再就业,收入也有大幅度的增加。
学校还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积极开发产学研一体项目。学校提出“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思路,发挥自身的设备、师资、场地、技术、社会资源的优势,以项目为载体,直接开发参与生产,在项目实施中解决技术问题,培训从业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园林花卉专业在校外建立300亩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拓展功能,向绿植养护、租摆、生态餐厅、市外拓展训练等多元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