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
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俊,请他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发展成就作出概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进入21世纪以来,在职业教育迎来

  历史性变革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调整与建设,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制度、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人才培养和重大应用等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法学博士、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培俊,请他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发展成就作出概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

  记者: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否概括一下,在政策制度、技术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

  刘培俊: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被纳入职业教育宏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职业学校硬件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化建设和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

  同时,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和社会有关机构加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步伐,形成了一批内涵科学、质量较高、能够共享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特别是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取得初步成效。覆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各主干内容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框架正在形成,全国远程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基地相继成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学校参与的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记者: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以及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智力支持。可不可以大致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状况?

  刘培俊:职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包括三个层面: 立足于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培养中初级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化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和素质,主要指快速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力度,推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教育部加大了对中、初级IT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达到165万人。全国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中等职业学校1500所左右,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10%;近500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占学校总数的近30%。同时,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机械加工、电工、电子、电气、会计、商务等10多个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了相应生产、经营和服务领域新增劳动力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教育部又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与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列入了“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发、管理和应用人员培训。教育部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项目”、“福特项目”——全国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信息化培训等项目中,加快信息技术开发人员、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培训。教育部支持和鼓励10所左右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各地和职业学校也积极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地方和校本培训。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需求

  记者: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制度、技术设施、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建设,是怎样围绕“应用”这一主题展开的?

  刘培俊:职业教育信息化在以下几个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

  1.全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学历与培训并举,以多渠道、多形式、“中央-地方-行业-企业”多主体共同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格局。

  在中央层面,从1994年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开展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设立省级远程教学中心130多个,地、县(市)级教学点5900个,近年来每年招生10万人左右。在企业层面,从2001年起按照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教育部审核同意20多家企业,开展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非学历职业教育,服务于会计、外语、法律、IT技术、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广大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在行业层面,2005年审核批准交通部等有关行业部门成立“远程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本行业的现代远程学历职业教育。在地方层面,2006年审核批准黑龙江等成立“远程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本地区的现代远程学历职业教育。

  2.职业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教育部积极推进全国职业教育行政决策、业务管理和日常办公的信息化。2001年起,各地招生部门积极开发和投入使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信息系统”。2002年,教育部建成并开通“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门户网站,面向战线、面向社会、面向决策提供职成教育信息服务;20多个省份建成职业教育网站。2004年,开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校评估信息的远程填报、动态管理和数据分析。2005年,开通教育系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信息发布平台。2006年,完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2007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

  3.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部在中央经费重点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等重大职业教育专项建设中,不断加大学校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教学课程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实训设备的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地方和学校配套相应经费,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这些国家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了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记者:您曾说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效益标准,就是满足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需求,需求就是动力。”那么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来自哪里?

  

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培俊

  刘培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等若干基本政策目标,就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旺盛的需求。

  根据国务院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单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跨时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的巨大优势。总体上看,这对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提出了战略要求。

  目前,职业院校不仅面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学历职业教育,而且要面向往届毕业生、城乡在职职工、进城务工人员、专业军人、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各个年龄层次的社会成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要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因此,大力发展远程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必然途径。同时,要求通过远程职业教育帮助社会成人打破时间、地点、内容和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进行开放式、持续性和终身性学习,促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随之而来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并呈现逐年扩大趋势。这不仅需要全面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而且更加需要在资金有限和资源稀缺的大前提下,加强信息技术装备,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教育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每年学校跨省招生的总数达到20多万人。而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异普遍存在,这是制约中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远程教育方式有利于保障条件不利地区的学生与城市和东部学生一样,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享受均等的职业教育机会。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管理”、“学生资助”和“顶岗实习”三大制度建设。目前,在校生规模已达到2000万人,学生学籍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同时招生秩序治理力度也在加大。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涉及的学生多、地域范围广、信息量大、持续时间长,信息管理工作复杂,单靠传统的纸质报表和统计方法,难以保证资助信息管理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而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加强安全和劳动保护。因此,加快“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实现招生管理、资助监管和实习就业三大制度建设目标的需要。

  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

  记者: 作为政策制定与执行者,需要预测和理性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一般这种预测是如何进行的?

  刘培俊:对一个时期内事业发展趋势的预测,是确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实施相应运行机制和选择有效工作方法的重要理性基础。就职业教育信息化来说,在我的工作经验中,这种预测大致可从价值定位与目标取向、政策规划与实施机制、建设内容与重大项目、经费投入与质量效益几个方面进行。

  记者:能否就从这几个方面,大致预测一下今后一个时期内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趋势?

  刘培俊: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在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于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为导向,发挥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巨大潜力。

  所以,未来一个时期内,将会消除过去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唯技术论”的消极观念,以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和创新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在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办学模式、组织方式、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上的全方位变革。将会转变以往注重科技攻关、轻视实践应用的做法,将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于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将成熟、稳定和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在实践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及其与教育的结合程度,作为衡量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效益与质量的基本标准。这是预测之一。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所以需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统筹规划。要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应用,分类推进”的战略发展方向,制定统一的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原则、工作机制、支持政策和经费渠道,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

  同时要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改变过去偏重中央项目的做法,加快引导地方注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条件;积极开展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技能大赛”,在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逐步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局面;加快建立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认证制度;面向社会组织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论坛、研讨会或产品交流会,营造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是预测二。

  预测三:将会全面启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的整体实力。将政策制度制定、技术设施装备、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重大领域应用等,纳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范围,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握好建设步骤,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和计划性,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并突出重点,以重大工程项目带动信息技术的整体应用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启动实施“全国远程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开发和充实优质紧缺课程资源;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构建“国家紧缺技能人才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平台”,通过政府投入开发或向社会征集等方式,在汽车应用与维修、电子电工技术、商贸、管理和旅游等专业领域建成或推广成熟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预测四,在经费投入与质量效益方面,虽然提倡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同样需要一定的软件、硬件、研究和管理投入作为基础。这是工作重点之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地方、学校和社会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在政府投入方面,实行统筹兼顾与专项投入相结合,将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经费,特别是将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示范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经费,安排一定比例支持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引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筹集经费加强信息化建设。此外,注重通过融资租赁、校企合作、股份制、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方式,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

  保证投入的同时,也要找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重点,切实发挥有限经费资源的最大效益。在具体的投入领域确定和项目设计上,要以投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找准切实能够以点带面的建设重点。今后一个时期,着重可以在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远程教育站点、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改造,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能力。

  记者:您觉得,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哪些力量的补充和积极参与?

  刘培俊:以往发展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以“需求”为根本动力,以“应用”为主导方向。基于这种“应用需求”的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为信息化发展营造了新的空间和新的领域,应当引起学者、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分析和预测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走势,理应成为学术探讨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话语。也就是说,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将不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需要学界在理论上作出回应——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需要有关部门从政策上加以引导——形成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的工作机制;需要企业在经营上转换策略——成就适应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的商业模式。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商业沟通:www.nvsc.com.cn
办公时间: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