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参赛感言
4月18日,在北京落下帷幕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西南财经大学进入决赛的两支队伍分获一二等奖,所有获奖的队伍成员都得到了与安得物流公司签约,到该公司工作的机会,一等奖队伍更受邀参加今年暑假由安得公司举办的夏令营活动。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125个院校的450支队伍参加,经过初赛、复赛的层层选拔,共有来自51所院校的81个参赛队获得决赛的资格。在历时3天的决赛答辩环节中,我校的两支代表队以他们出色的决赛设计方案和精彩的现场表现,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其中,五队以富有巴蜀特色的“隆中对”为载体,以“跨州联郡、逐鹿中原”、“外因形势、内修政理”、“并吞吴魏、霸业可成”为题,分三个阶段,提出了安得成就“最终霸业”的方案,使现场观众眼前为之一亮。而二队的表现则更为专业,制作的项目说明书和图表都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许,有专家赛后特别指出,该队的学生只是大三的本科生,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的确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在18日的颁奖典礼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亲自给西南财经大学二队的五位同学和带队老师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她说:“该项比赛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她向学生和老师们表示祝贺。
我校参赛队伍二队的成员为:马江水、谢丽、李海雅、俞滢、申鹏
五队的成员为:向亮、李媛圆、郭辰璐、毛伟、潘竹
指导老师:叶作亮
4月18日,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北京落下了帷幕,我们团队—西南财经大学第二参赛队获得了本届大赛一等奖。兴奋之余,我在此对我们团队所走过的风风雨雨做个总结,以此激励自己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组能够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便是我们团队的五位成员。我们五人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做事方式,但当我们融合成一个团队时,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作为组长,马江水同学办事果断,对整个团队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也在无形中给了我们团队的其他队员必要的压力,推动着我们小组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不仅如此,他对整个团队的管理也十分出色,尽了作为组长必要的责任。他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整个方案的制作进程,使团队犹如一艘舰艇在既定的航道上有序航行。在每次小组讨论中,他又能启发所有团队成员积极思考,充分挖掘大家的潜能,使整个方案处处都体现着每个成员的思想结晶。李海雅同学是我们团队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功臣,她在方案的制作中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新的观点。任劳任怨、不怕吃苦是我们组另一位女同学—谢丽同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谢丽对这次比赛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做方案还是准备答辩都十分认真。虽然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为了在答辩中给评委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她还是竭力克服自己在表达方面的不足之处,她的勇气也极大地鼓舞了队内其他成员。来自信息工程学院的申鹏同学负责整个方案的信息系统这一块,他做事很有自己的想法,并能主动与队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队内的最后一位同学便是我—来自统计学院的俞滢,在整个大赛中,我自认为责任心较强,肯吃苦,善于听取他人对我的批评并不断予以改进。当然在上述所有这些优点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我们五人均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面对新问题我们能主动去查阅各种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团队中所有成员勤奋努力、积极进取是我们团队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但我认为最终获得的成绩与我们五人不同的专业背景有关。马江水和谢丽的专业都是物流管理,他们分别负责物流仓库选址、设计与物流公司战略、定价两块,方案的成功与他们俩平时的专业学习分不开。李海雅同学来自保险学院,主要负责公司财务等内容。申鹏同学的专业是信息工程与管理,安得物流公司新一代信息系统的开发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而我的专业是统计学,从直观上感觉好象物流与统计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在RDC选址这一项目中我正是利用了统计学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法才成功解决了困扰公司的RDC选址问题。一言以蔽之,我们五人不同的专业背景给了整个团队强大的智力支持。
有了优秀的团队成员及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制定合理的比赛进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我们超越其他团队的重要一环。在有了不错的软硬件条件下,如何去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面对的难题。对此许多人迷茫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按照一个合理的步骤达到成功;许多人失败了,因为他们所走的路从一开始就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对于我们团队而言,事实证明我们的比赛方式是相当正确的。从拿到厚重的案例那天起,我们便开始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阶段任务。熟悉材料,评估各项目重要性以确定所要做的项目,查阅资料完成各项目,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项目,制作PPT,制作宣传手册,准备答辩……这些步骤我们在各比赛阶段都做了合理规划,并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另外,从全校选拔赛到全国初赛,从初赛到复赛,从复赛再到决赛,在每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我们组都会开会进行交流。会上,我们总会回顾前一阶段的不足之处,确定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小组成员也会在会上做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期在下阶段能有更好的表现。正是由于这一次次地开会总结,使得在比赛的每个阶段,我们做的方案都在进步,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
任何比赛的胜利都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为了争取一个好的名次,学校给我们团队配备了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其中叶作亮老师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老师,无论在寒假期间还是在比赛的其他阶段,叶老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除了QQ、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叶老师多次从光华赶到柳林指导我们的方案内容和写作形式。另一位需要我们感谢的指导老师便是杨海洋老师,他给我们的答辩环节提供了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杨老师的帮助下,无论是答辩内容还是答辩形式,我们团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除了叶老师和杨老师的指导,李胜老师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在我们组进入决赛后,他多次组织模拟答辩,从实践中发现我们的问题。总而言之,学校和老师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坚强后盾。
当然,我们团队也在比赛中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做事效率不高,而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组对答辩内容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对于这些不足之处,我坚信我们团队的所有成员都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改进。
综上所述,刻苦努力、团结自信是我们团队成功的源动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比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合理的比赛组织是我们超越其他团队的有力保障,另外学校的大力支持则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我想这次比赛我们团队能获得一等奖离不开上述内外部因素,我也相信我们会以此为鉴,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统计学院
直待凌云始到高——记在全国首届物流设计大赛之后
做“马”还是做“兵”
06年初冬,在图书馆的路上,马江水(我们的队长)告诉了我首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要开始报名的消息。那个时候一心想要考研,个人感觉大学期间虽然没有参加过什么大型的比赛,但是实践活动参加的还是挺多的,唯独没有真正的体验一下大赛的历程。作为“麻将”(队长的昵称)的朋友,加入团队的先决条件已有;再次,为了自己继续历练一下,我同意一起组队参加比赛,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在队伍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一周后,人组齐了,在临近报名截止的时候,我们把各自的报名信息报给了工商学院,申请参加校内选拔赛。人员结构方面,三男二女,搭配合理,这是队长和我都认同的一个团队构成的基础。
下面的1周内,我们开始准备了。校内选拔的题目是给一个配送中心进行规划。从没接触过物流的我,也开始在这段时间充电。项目的进行中,队长找我谈了关于方案重点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物流企业在信息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而且信息的处理能力日益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信息系统的开发应当成为比赛的重点与亮点。作为一个信管专业的学生,我更能体会到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比赛来说,比赛周期比较短,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说,时间上就不符合要求,即使做出了作品,在应用性方面与真正的商业产品也相去甚远。因此,我选择了做“兵”,倾向于以设计为轴心,外围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开发。
从团队的角度来说,一个将帅只应该有一匹最为骁勇善战的马,而一支部队要取得胜利,更需要有一队精锐的兵。我选择了“兵”,我为我的选择而满意。
50%的胜利
从学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我们,接下来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客观地说,我们的对手都不可小视,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对得起整个团队。
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指导老师才是真正的舵手。叶作亮老师,一位浙大博士毕业的青年老师,加入了我们这个更加年轻的团队,使我们充满了活力。叶老师的信心与细心自始至终都没有减弱过,他不仅把知识不厌其烦的传授给了我们,更加教给了我们成败的关键。
面对着大赛案例的出台,我们进入了正式比赛阶段。从独立研究案例到共同讨论,我们把1月份的下午基本都留给了图书馆。在对案例的分析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管理的方法,尤其是在决策方面,从队长那里确实获得了提高。
基本设计思路在一周内通过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在大家都归心似箭地坐在火车上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步入了正轨。查阅资料,画图,设计模块,每天在图书馆,寝室一坐就是4,5个小时。年关将至,我们比赛方案的雏形也即将问世。在老师的批准下,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带走的还有紧张的心情。金猪年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有意义的一年,大家都尝试的过了一个忙碌的春节。直到截稿前一小时,久违的平静才算来到,或许那个时候我们的心情没有什么可以忐忑的了。
对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在方案提交前,赶做网页的阶段。由于那个时候是在家中,电脑上只有MS的东西,所以设计出来的网页太过简单,3个小时之内搞了几次模板,最后才算完工。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的任务总是在提交前最后一刻才会使自己满意。
时间回到一个半月前,我手机响了,队长的电话;“哎呀,很可惜,我们进下一轮了……”,在这半开玩笑的话语之中,我看到了喜悦与信念,我们拿到了50%的胜利,Oh,Yeah!
细节决定成败
进复赛了,真的让人很兴奋。不管怎样,下面的两周内才是真正残酷的日子,几乎每晚到凌晨,最晚几次到3,4点钟。这段时间,我们成了起点新馆的“常驻单位”,天天打扰到半夜,老板因为支持我们工作总在我们走后才打烊。在这里由衷地感谢起点新馆的两位老板,他们人真的很不错哦,服务周到,希望大家经常光顾。
那段日子里的工作,在叶老师的指导下变得井井有条。从对文章形式的改变,到对图表的把握,我们的方案如脱胎换骨了一般。当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候,总是有细微的差错在盯着你,直到把他们全部消灭。这是我那时最大的感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复赛的作品终于提交了,剩下的是静候佳音。
从“彩虹物流”到“可可物流”
作为西南财经大学第二参赛队,我们拿到了决赛入场券,也开启了新的征程。我们的对手骤然间变成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83支代表队,但是带着一段不够完美的评语进入了下一轮,这也是我最为不甘的。还是队长说得好,不要管别人的评语,真正有眼力的评委会欣赏我们的。
为了飞得更高,我们再次从全方位对方案作了调整,加入了新的元素,改进了文章的结构。期间,通过工商管理学院的李胜老师和统宣部杨海洋部长等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论文的学术严谨性和队伍的精神面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最具突破意义的一步是从“彩虹物流”到“可可物流”改变,这可以说是一个飞跃,从队伍特色方面,队长的这个提议恰到好处地迎合了我们整个队伍的结构,以及后来决赛的表现。这确实是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名字。
决战在北京
坐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窗外的风景依然那么安详,但是我们的心情却多了一份紧张。
去北京了,为了我们的梦想,付出了那么多,我们要赢回来。
…………
面对着镜子练习着自己的精神面貌,坐在摇晃的车厢里继续熟悉我们的方案,我们要做到尽善尽美。老师们也在不停的鼓励着,在这里再次感谢杨部长给予我们“胆大心细”的指导,这将使我受用一生。
接下来的日子很难熬,看着其它队伍一支接一支地通过了考验,我们还在一步一步挑战着自己。这点做得不好,那点做的不足,我们开始怀疑起自己能否成功。李老师和杨老师的丰富经验给了我们一针强心剂,去掉过多的花哨,拿给评委最专业的方案。这也是后来我们从评委那里得到的肯定。
在北京的日子,忙碌着却很开心,因为我们有一个可爱的“管家”,吃穿住行,全都安排地有条不紊。感谢李博同学这段时间对我们的照顾和支持。
…………
终于,我们等到了验证100%的时刻,为了这一天老师和我们都付出了许多许多,我们要用最好的表现来回报他们和自己。
战场上,我们拿出自己最锋利的“剑”,用最激昂的斗志感染了大家,那个时候,我知道我们做到了。
…………